夫夫孩子热炕头_作者:初吻江湖(91)

  “好。”石宏大拎着米面,张家三兄弟抱着布匹等物品。

  石宏大是直接去的仓房,张家三兄弟也跟着他,被张老太太给拦住了:“傻孩子,这布匹不能放进仓房那种地方,赶紧放屋里去!”

  他们都是大老爷们儿,还真不太知道这玩意儿能不能放进仓房里,谁家没事老爷们儿管这个?都是老娘们儿的事情。

  “上次,好像是放到了屋里?”于良吉想了想,上次是乔大娘她们帮忙安置的布匹。

  好像是给放到了柜子里。

  他后来还拿着那些上好的布匹给乔大娘她们,给自家三口人做了春衫,又让石宏大去县里的裁缝铺子,做了好几身里衣。

  因为布料柔软,做成里衣穿着很舒服,还有给他做了两套长衫,用的是那匹锦缎,如今又有了一匹,可是贵重的东西,也只有他能穿。

  虽然穿越前辈已经很努力了,甚至当上了开国皇帝,改革开放,攻打周边小国,连东瀛都成了自己的地盘,把高丽棒子也给灭了,成就了辽东省,但是阶级依然划分明显。

  老百姓依然只能穿着细棉布、粗棉布和土布,有钱的最多用点丝绸,还得是六十以上的老人,剩下的只有秀才才能用丝绸,举人能用锦缎,进士能用帛等布匹,这不是硬性规定,而是约定俗成。

  不过老百姓就是穿着锦缎也可以,只要他买得起,也穿得起!

  所以这颜色鲜亮的好衣裳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且好衣服也不好穿。

  这话说的那绝对是真心实意。

  这时候的染色可都是植物染色,鲜艳程度自然比不上化学染料,而且腿色问题也严重,别看那书里头说什么一年四季要做衣裳,好像世家大族很是浪费什么的,旧衣服都不穿了,其实真要说起来,那也是不得已,这衣裳料子只要过上一年半载的,颜色就会败了将近三成,这样一来,可不就是要年年做新的嘛。

  若是不做,这穿出去,丢人的可就是自己了。

  旧衣服那是一眼都能看出来,光鲜亮丽不是说的,是要保持的,很多读书人的衣服一年四季都要做好几套,不是他们奢侈浪费,而是他们也要保持自己读书人的脸面。

  只有那些所谓的官锻,贡缎,才能有幸多保存几年,那些什么十来年不变色的料子,那绝对是属于稀罕东西,都能当做贡品进献给皇帝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布匹染色技术并不成熟,通常都是过几次水之后,像是丝绸、锦缎等的颜色就没那么鲜亮了。

  所以布料的颜色,一般都很重,很深。

  夏天还有淡青、淡蓝一类的衣服可以选,冬天就只有深色了。

  更加有小老百姓穿着的都是黑色的衣服,因为色耐磨又耐脏。

  “什么是好像啊,就是!”乔大娘正好从厨房里头出来,笑呵呵的跟张老太太道:“再是举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儿。”

  “我那几个也不懂事呢!”张老太太指了指正往屋里送布匹的张家三兄弟。

  等安顿好了,张老太太和乔大娘还是去做饭,于良吉在屋里招待人,刚才还有点倚老卖老的张老爷子,现在也不敢再端着架子了。

  佘家小二来,不是单纯的送官差到他们家,还有给他们家说一声,明天就给送东西回来,然后他就走了。

  得赶紧回去告诉他爹,小于举人又收到朝廷的嘉奖。

  而嘉奖的原因,就是三铧犁和耧车,他们正用着的东西,村里人都知道这是小于举人的发明,可不能给弄坏了。

  “这三铧犁和耧车是??”张老爷子还挺好奇,他没见过,听过的也就寥寥几语。

  十八里铺跟外头的接触很少,一些事情,根本没人知道。

  例如这三铧犁和耧车,这都用了一春天了,眼看着地都种完了,朝廷的嘉奖都下来了,附近村镇还只是听说。

  甚至见过了,知道好使了,也没办法过来借,因为跟十八里铺,不熟!

  想开口借过来用一下都没办法开口,因为不知道找谁借!

  于良吉刚要开口,又有人来敲门了,打开门一看,是老村长,身后带着三铧犁和耧车。

  “您这是?”不是说明天还回来吗?

  “这种地太方便了,今天就种完了,听说你家亲戚来了,我过来看看,顺便把东西还回来。”老村长高兴的说话嗓门儿都大了不少。

  “哎,您老请进,请进!”于良吉打开门,放人进来,石宏大跟张家三兄弟帮忙卸东西,三铧犁好办,就是有点沉,耧车就不同了,于良吉设计的楼车是可拆卸的,最少三个腿,最多七个腿,最适合的是五个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