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传来脚步声,是邓暄回来了,一阵疾跑,跟风似的,将接他的宫人甩在身后,直接冲到殿中,与听到声音站起的静妃四目相望。邓暄大喊一声:“母妃。”乳雁投怀似得扑进静妃怀里。
静妃赶忙接住他,将他搂着左看右看,直感暄儿受苦了。其实邓暄哪受了什么苦,不过是静妃爱子心切。
静妃道:“暄儿这几日可好?有没有人欺负你?”
邓暄嬉笑道:“好着呢,哪有人会欺负我,太子哥哥还跟我一起玩。”
静妃心下稍安,这时却摸到了邓暄的手臂,察觉不对,忙撸起袖子查看,却见一道擦伤,还泛着星点血光。顿时大惊:“这是如何弄的?”
邓暄暗道不好,忙答道:“是我想跟母后练剑,练习时摔的,不碍事的。”
静妃看着邓暄神情,不似说谎,便将心放下了,又赶紧叮嘱宫人拿些热水棉布来。
静妃一手撑着邓暄手臂,一手细细用湿布擦拭伤口。越擦眉头越皱紧,邓暄看到安慰道:“母妃,真的不碍事的,小小擦伤,暄儿完全不疼。”
静妃无奈叹道:“你个小没良心的是不疼,母妃心疼。”邓暄不敢说话了。
终于处理好了伤口,静妃又起身去拿了一盘果脯,邓暄最是喜欢这种甜腻腻的点心,见状大喜,忙塞了几个,直吃得腮帮子鼓起。
静妃看着邓暄这吃相,忍不住笑了起来。邓暄见母妃终于展露笑颜,也跟着笑起来。母子二人就这样看着彼此,几日不见的生疏想念都在笑声中消散。
又是五年春秋。
邓暄跟着武氏学武已有五载。武氏这五年间不断刷新对邓暄天赋的认知,一开始只觉邓暄有一点天赋,一年后觉得他是天才,两年后觉得他是当世所罕见的奇才,三年后觉得邓暄必是纵观千古都难寻的天纵奇才。
再看邓暄,五年习武,心性稳重了不少,个子窜的飞快,现在已是个翩翩少年郎。许是少时习武的原因,身子骨比同龄的孩子都健壮不少。
昌平帝对邓暄很是满意,暗想自己当年将邓暄交给武氏真是交对了。
这日,邓暄刚刚练完武,又到了可以回长乐宫看望母妃的日子,脚步如飞的往长乐宫赶。行至半路,突然听到一阵低低的哭声。
邓暄好奇的循着声音过去,只见一个宫女打扮的姑娘缩在墙角轻轻啜泣。那姑娘见有人来,忙收了声音。
邓暄蹲下身来,看着面前这害怕的发抖的姑娘,轻声问道:“你怎么了?作何在这里哭?”
那姑娘见来人是三皇子,吓得三魂出了七魄。但又想到自己犯了天大的过错,好像也不会有更糟的结果了,索性破罐子破摔,抽泣的跟邓暄说了原委。
原来北方燕国进贡了一匹珍宝,其中有个玉如意,最为珍贵。这宫女名为春兰,正好负责清点这批贡品,她却在清点时不慎将那玉如意摔成了两截,这可闯了大祸,教人发现死罪难逃。
春兰惊慌不已,自知无计可施,只能在还没人发现前偷偷哭泣。邓暄听完前因后果,心下略一思索,对春兰道:“不用担心,你只将玉如意放好锁在匣子里,不要教人发现它断了。这事交给我。”
春兰宛如抓住了救命稻草,本已暗淡的眼神重新凝出一分希望。大力地点头。邓暄笑道:“你只管放心,我说到做到。”春兰仿佛被邓暄的笑容感染,又看邓暄笃定的神采,只觉邓暄简直是天神下凡,
邓暄安抚好了春兰,又往长乐宫赶去,想着母妃大概要等急了,脚下步伐更快。终于赶到了宫门前,静妃果然早早就在等候,左等右盼的就是不见人影,疑心邓暄是不是忘了自己亲娘在外面疯玩。这时见到邓暄前来,佯装怒道:“暄儿来的真早。”
邓暄连忙赔罪,又是一通甜言蜜语,直把静妃听的身心舒畅。这才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甜点。这五年间,大抵都是如此。邓暄每次回来总能吃上静妃亲手做的甜点,这味道跟别处的都不一样,甜度恰恰好,多一份腻少一分淡。邓暄吃着甜品,觉得即使不能每日相见,母亲对自己的爱意却不曾有分毫减少,这甜味简直甜到了自己心尖上。
静妃静静看着儿子吃点心,慢慢道:“明日便是一年一度的祭天大典,你可准备好了?”
这祭天大典是大魏很重要的传统,一为祈求苍天神明护佑,二为祭告列祖列宗后人不曾忘本。地点在皇城外山上的的大报国寺。大报国寺历史比魏朝还要久。矗立在皇城外上百年,信徒香火络绎不接,改朝换代也没有损毁寺门分毫。当今住持释空更是得道高人,明日祭天大典便是由释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