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为家_作者:初吻江湖(1123)

  然后他就给汪直写了封长信,让万通帮忙寄过去了。

  日本那边的情况陆陆续续的传回来,那些小名们要么投降,后来发现投降不是一个出路,便被各地大名吞并,然后大名再被明君所灭。

  实践课的时候,吴有为带小太子去了杏园。

  三四月份,正是杏花盛开的时候。

  “今年是成化朝十六年,明年便有会试,但是有远道而来的举子,提前一年便到了京中,京中房价有所上涨,不过有很多考生是寄居在寺庙和道观里的,书院也有一些。”吴有为一边走,一边跟小太子道:“过了三月份,就该有别人给你上课了。”

  小太子已经十岁了。

  按照他跟李东阳他们的规定,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等人都要轮流给他上课了。

  “是啊!”小太子看着满眼的杏花,嗅着充满花香的空气,有点忐忑的道:“希望他们都能跟先生一样。”

  那他的课业可就精彩了。

  “会的,他们平时也在我这陶文书院教导学生。”吴有为多年教导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跟着教,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绝对跟以前大不相同。

  因为陶文书院给了学生们很多的自由。

  杏园深处便是杏林医学院,如今杏林医学院有不少人都毕业了,被安排进军中,增加军中军医的数量。

  “杏林医学院?”小太子远远地看到牌匾就笑了:“听说这也是先生开的?”

  “不错,殿下可知,边军一万人,才配几个军医?”吴有为问他。

  小太子犹豫了一下:“十个?”

  说实话,他从来没注意过,因为宫中不缺太医,皇太后、皇上、皇后和皇太子用的都是御医,比太医还高一级,东宫有四位常驻御医,八位常驻太医。

  如今连皇贵妃万贞儿都配了两位御医,四位太医伺候了。

  宫中根本不缺大夫好么!

  再加上京中医馆、药铺林立,也不缺草泽名医,根本没大夫紧张的时候。

  所以小太子对此并不了解。

  “十万人,才有两个军医。”这是吴有为曾经了解了过的情况:“您想一下,如果大战在即,伤亡肯定会有,两个大夫,算上他们的要童也才几个人?边境大军何止十万之数?众人只看到了战功,却忽略了流血,很多人当时并没有死,却因为缺医少药,而在战后死亡了。”

  小太子呼吸沉重:“真的?为何朝中......。”

  “殿下,朝中的大人们,或许注意到了,却无能为力;或许是根本没想到那里,因为他们不是边境的士兵,无法体会到战场上的需要。”吴有为道:“兵部已经尽量拨给边境士兵给养了。”

  “可是先生你想到了。”小太子板着脸道:“先生也没有上过战场,却能想到这一点,朝廷之中,那些酒嚢饭袋还能干什么?”

  都不如先生一个文弱书生!

  他还记得,先生在上海县,也有军功的,守城的军功。

  据说当时有不少倭寇和海盗联合起来攻城,那个时候小舅舅还带兵在外,是先生领人守住了新建的城池。

  可是前几任上海县令,要么死了,要么逃跑,还有个投降海盗的,被海盗给杀了......。

  “臣知道,是因为臣问过忠明,哦,也就是万通,万大人。”吴有为道:“不止是边军,还有水军。”

  其实不止是大明的军队,历朝历代的都差不多,吴有为能给他们提前用上酒精消毒和担架,已经很不错了,杏林医学院学会了战地救护的人也不少,这才派往各地的驻军那里。

  他们的医术或许平平常常,并不精通,但是他们起码可以给战士们一个生存的机会,上海纺织厂每年提供的大量绷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朝廷照样收购,因为现在他们大明不差钱。

  俩人在杏园里走了走,也偶遇到了几个青年才子在此聚会,不过不太多,毕竟还差一年才会试,能这么早来的说明了两点,第一就是提前熟悉环境,一般都是第一次会试的人才这么干;第二就是他们生活条件好,不差这一年半载的日子,在京中生活消费可是很高的。

  “先生,我能去陶文书院看看吗?”一直听说陶文书院,却一次都没去过,小太子很想去看看,尤其是他好朋友吴明德还在那里头上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