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为家_作者:初吻江湖(296)

  这坟地,上第一个坟墓,就是这位张氏姨娘的坟茔。

  宗祠建成二进院,一进有个大堂,可以给以后的族人开会用;他这一辈就他一个,下一辈就那俩孩子,但是俩孩子之后,人口或许会很多。

  二进则是带着东西厢房,西厢房空着,以后可以停灵用;东厢房也是空着,里头放置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

  正房则是放着祖宗牌位,当然,现在有的牌位就一个,张氏的牌位。

  吴有为打算每年的祭祖,就祭祀这位张氏好了。

  而吴傍的灵位在二房,他想着建好了宗祠,也请进来。

  是年,八月癸未,御经筵。

  乃是朝中一大文坛要事。

  甲申,命儒臣日讲。

  天下学子纷纷赞扬新帝“敏而好学”。

  万通忙完了,就再次光临了莫灵山庄。

  虽然秋日了,开始秋收了,但是吴有为不用下田,只在自己的山庄里待着,躲避秋老虎。

  万通每次来都不空手,这次带了不少梨子苹果的过来,都是秋日成熟的南方水果。

  他来了,直奔书房,吴有为正在默写《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作者车万育,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

  清朝康熙甲辰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别看是个文人行武事的官,却生平十分璀璨,他的评语很特别,据《宝庆府志》记载: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

  吴有为任教的时候,正是国学复兴的时候,他们学校为了相应号召,还专【门开了国学课堂。

  吴有为作为兼职的国学教师,特意学了许多古代的书籍,其中就有《声律启蒙》这本书。

  这本书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他最后是给背了下来的,至今不忘。

  以前他也没想起来这本书,可是在小吴琼拜师之后,他就记起来了,于是默写出来,打算给小侄子和张家侄子当个启蒙的读物。

  在心里算是拾人牙慧了。

  万通进来的时候,他还在低头写,已经抄写出来的则在晾晒,等干透了再裁剪好装订成书。

  万通拿了他的稿纸看了看上头写的东西,他是在进入锦衣卫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只不过白天习武,晚上练字,文人雅士那一堆东西,他多少懂一些。

  这上面一开始的对句就很有意思。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

  看着看着,他就发现,他看的这只是上卷。

  这都是有名字的,第一章 为“一“,名为“东”。

  第二章 为“二”,名为“冬”。

  第三章 为“三”,名为“江”。

  看样子还有下卷,而且也肯定有许多章节和名字。

  吴有为写的手酸了,想歇一会儿,一抬头就看到了万通,吓了一跳:“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进来半天了。”万通指着满桌子的草稿:“都你写的?"

  “是啊!”吴有为放下笔:“小侄子这不是开始进学了么?我就想着给他弄个什么启蒙读物,现在也认字了,给他搞一本《声律启蒙》,将来学什么都快。”

  可千万别像他似的,净抄写前人智慧了。

  哦,不对,现在他才是“前.....

  “给你侄子编的?”万通勾了勾嘴角:“真有心。

  “没心不行啊!”吴有为懒懒的道:“坐。

  万通就真的坐下了。

  吴有为看着满屋子的草稿,扯着嗓子喊:“小小,上茶!”

  “哎!”那边小小早就准备好了。

  吴有为自己亲自动手收拾了一下这些草稿,清出好大一片地方,小小的茶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