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贵妃的立身之本。
她低低答应一声,低头出去了。
卫沉蕤等候消息,确实等候了许久。行宫的传闻断断续续,真能面圣的人却越来越少。先前卫燎称病,傅希如却说自己走的时候还没看到卫燎露出颓势,虽然有御医出入长生殿,但具体情形是不知道的。
她生来谨慎,又耐住性子等待着。
一进八月,天气转凉,按理早该回銮,今年却仿佛要扎根在行宫一样,一点动静也不见,卫燎也中了毒的说法就显得可信多了。
最后一条印证猜测的消息是贵妃的信。
住在宫里不短时间,卫沉蕤是知道的,军国大事贵妃一概不知。卫燎喜欢的就是她天真而无忧无虑,还会恃宠而骄,自然不可能给她知道这从头到尾的事,然而倘若他真的露了颓势,总有用得到贵妃的时候。
贵妃不谙世事,却至关重要,这一封信,就暴露了最重要的消息。卫沉蕤看到,又找来傅希如:“看来是真的了。”
傅希如也拿过信看过,颔首:“确实。原以为陛下用御医是因为先前负伤,如今看来病情缠绵……”沉吟片刻,轻飘飘的道:“是不好了。”
如今人人都知道他失宠于帝王,然而究竟无损于他的风度,见他行动如常,丝毫不露心情,甚至仍旧如同玉山,卫沉蕤也难免暗中在意。
这场荒唐的婚姻给她暂时的荫蔽,也给了她施展的机会,可对于丈夫,她一向并无自信完全了解他。一个因情事不成而仇恨旧情人的人,在她看来不该如此冷静,如此镇定。
不过傅希如虽然矛盾,却自有一套道理,倒也说得通。
聪明人都受不了被人否定,被人抛弃。
卫沉蕤年轻的时候,也算是和傅希如一样,少年即春风得意,且一帆风顺。只是两人到了二十岁出头,都遭到了自己的迎头风浪。
于傅希如是罢黜,于卫沉蕤是家亡。
她慨然站起身,按住桌案,两眼露出精光:“是时候了。”
一举攻破行宫,直捣黄龙,扶立幼帝,毕生期望实现的日子近在眼前。
第九十六章 举事
倘若不是眼下时机绝妙,卫沉蕤愿望实现恐怕更难。
她笃信卫燎中了毒,只是发作的慢,当场无人发觉,后来还能勉力支撑,处理紧急事务,但眼看着行宫越来越肃杀,传出来的关于皇帝的消息越少,就猜是因为他形势不好了。
猜测不能做准,两相印证这个猜测的却是贵妃和傅希如,于是卫沉蕤打定主意,要发起一场逼宫。
朝中除了她之外,还有许多人在意回銮这件事。然而骊山上的环境是得天独厚的,行宫建在山上,其实冬夏都住得,从前也有许多次,是冬天到骊山泡汤泉,直到过年前才回銮,卫燎眼下似乎有这种心意。他不着急,旁人即使想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回銮,也不敢逼问。
于是外面就总是众说纷纭,没有消息。
这样的颓势持续上半个月,就是冰雪的心也能因野火而躁动起来,卫沉蕤反复好几天,终于下定决心,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卫燎既然连回京都不能了,就证明他已经十分虚弱无力,不趁着这时候,倘若他在行宫崩了,接手的必然是离他最近的裴秘等人,这些人有了辅政大权,由他们扶立幼帝,自己就更难接手——前车之鉴毕竟不远。
她其实真正接触权势,也不过是这一半年而已,但胜在自幼生于宫廷,废太子也隐隐有视她为继任者的想法,眼界远胜寻常女子,本性有几分杀伐决断,又能隐忍,倒是连卫燎也不可小觑。
于是当机立断,定下了举事的日子,是九月,清霜刚挂上,山里已经开始冷了,行宫里不正常的氛围持续一段日子,先前警醒的禁军也就渐渐松懈下来,再加上换防的事,行宫还是好突破的。
等到夜里大明宫与行宫都下钥之后,拿傅希如的鱼袋叩门,被他们策反的禁军里应外合,迅疾攻入行宫,搜索宫室,羁押暂住在行宫的重臣,不让他们报信和走动,找到卫燎和太子,然后就是弑君,矫诏,扶持太子,在天亮之前登基。
鱼袋里头装的是印信,尚书仆射的鱼袋轻易不会离身,倘使丢了还是大罪呢,足以取信守门的禁军。即便不能,也足够争取一点时间,使人错愕,再被他们抢了先机。
倘若不是卫燎在行宫不能回来,事情还不会如此容易呢,简单到卫沉蕤都觉得有些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