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之上_作者:司泽院蓝(53)

2018-09-14 司泽院蓝

  此举和之前调他到中书省的举动完全相反,许多大臣都一头雾水,只差把“陛下您到底在想什么”写脸上了。不过,朕已经提前和王若钧打过招呼, 剩下是谢镜愚自己的事情——要是他处理不好,朕也不会提拔他。

  再来说说尚书丞。这个位置上接尚书仆射, 下对六部, 实质上是个中转。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难点在于平衡协调多方,好处则在能迅速掌握六部职责,而且最合适的升职方向是尚书仆射乃至尚书令。

  想要平步青云, 只在顷刻之间。

  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担当的职位了;每个皇帝都只会派上自己绝对信任的官员。

  地位如此重要,可想而知的是,见到皇帝的机会绝对不少。然而,既然是中转, 光靠自己显然不能成事。不管是陪仆射、侍中等在议事堂议事,还是协调六部分工合作, 都需要和他人一起面圣——

  在一大堆官员的眼皮子底下,根本就没有暗度陈仓的余地。

  朕有那么一丁点不高兴。之所以是一丁点,是因为朕知道,谢镜愚肯定也知道,这才是对他和朕都好的方式。

  办公室恋情要不得,后人诚不欺朕。

  虽然朕如此想,但也只是想想。因为朕还没开始真正发愁,阿姊已经先替朕愁上了。

  “尚书丞?陛下为何……”阿姊还没沾座,听到这消息,立刻有点激动。

  朕示意她稍安勿躁。“先坐下罢。”朕早知道她会有这种反应;要不是上次后宫之事朕已经令阿姊不虞,这会儿也用不着上赶着请她进宫、再亲自告诉她康王的事。

  阿姊乍一听康王被擒,差点跳将起来。等再听到他已死,那口气才松了松。“去年之事?半年了,外头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朕摆了摆手。“都过去多久了?现在再翻出来,不过是给有心之人做文章。”

  阿姊又想了想,冷静下来。“陛下说的极是,保不准有遗老遗少打着康王的名号死灰复燃。如今他确已死,外人又不知晓,咱们便多了一道底牌。”

  朕也这么想。太早亮出自己的全部实力不是明智之举,朕从小便知道。

  “所以陛下提了谢相……”阿姊又道,开始变得若有所思,“照陛下的说法,康王正是因为想寻求他的支持才露了马脚?”

  朕又点了点头。

  阿姊望着朕,眉头一点一点蹙起来。“那陛下又如何确认谢相并无反意?即便不提南吴谢氏均是有名的忠君之士,他全家自饮鸩酒,多多少少与咱们有关。他便不恨么?”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朕当然听过这句话,朕也疑心过很长时间。这时候,朕大可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这能说服朕,却不见得能说服所有人。“这话怕是只有父皇才能答了。”

  “倒也是……”阿姊不自觉地咬着嘴唇,“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何父皇当时留下他。即便他再如何能干,也总归是个祸患……”

  朕忽而不想听她说下去了。“阿姊未免多虑,这天下终究还是朕的。”

  阿姊一怔,反应过来后歉然一笑。“确实是阿姊想太多了。既然陛下有此安排,那定然已有后招。阿姊等着看便是。”

  她说得自然,朕却一愣。

  后招?

  阿姊是懂朕的。朕做事向来三思而后行,必胜的招数压在最后是常事。然而,说在此事中有后招……

  连什么是必胜都不知道,又如何安排后招?

  常年都把大小诸事掌控于手,朕却头一回感到了茫然。

  这日下午还安排了几位调任官员的谒见。说是谒见,其实就是朕稍稍说几句让他们在新岗位上努力工作的激励之言。前面的都很平常,朕神思不属也应付过去了;等到最后一个,却有些古怪——

  “臣周不比,见过陛下。”

  头颅贴地,一个标准的大礼。朕本想叫他起身,却突然懵了懵。如果朕没记错的话,排在最后的明明是个叫周奉诚的呀?这个周不比是哪儿来的?

  朕忍不住拿起了一边的敕书。谢镜愚的字一贯跌宕遒丽,清清楚楚写了周奉诚,调中书舍人。

  早前,中书令空置,朕常用中书侍郎拟诏。谢镜愚任中书令后,原中书侍郎告老还乡,侍郎之位便一直空置到现在。如今谢镜愚也调走了,中书舍人之中却没一个够资格提拔,朕便想着至少再添个中书舍人。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