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沉思了短短的片刻工夫,雷聿已经抬起了头,眼中再无半点犹疑。
“好!”
第十章 不测
一旦作出最后决断,雷聿的办事效率是极惊人的。
不过短短的半个时辰,他已经选出了一队勇武而骠悍的精干手下,做出了整个的行动计划,安排了山寨的留守与防御,并且亲自带着队伍行进在路上了。
他们需要尽早赶到彭城,才能不为人知地悄悄潜入贮粮之所,然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发出迅雷不及掩而的闪电突袭。
在这个时候,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宝贵的——彭城只是个临时的转运站,而不是北魏的屯粮所在,那十万石粮草随时可能被运往边境的军中,并不会放在那里等着他们随时去取。
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后,雷聿的手下大多难掩心底的兴奋,虽然还严守着纪律不敢随便交头接耳,脸上却流露出期待的神情,脚步也显得分外轻快。
只有雷聿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沉默。
在制定行动计划时,他已经向卫昭仔细询问了有关细节,也认真讨论了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考虑了每一项应变的方案。但是有一句话,他却一直没有问出口。
你的这些消息,可靠么?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中,最最关键的正是这一句。
象这种深入敌境的闪电突袭,有多少成功的希望就有多少失败的风险。而整个行动成功的关键,则完全取决于情报的及时和准确。如果卫昭提供的情报有所误差,后果必然不堪设想,轻则可能导致他们无功而返,重则可能令他们全军覆没。
但是雷聿却没有问。
侧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卫昭,他正在心无旁骛地专心赶路,线条优美的侧脸上神情宁静,目光遥遥地望向前方,清朗得宛若一泓秋水。
面对着这样的一双眼睛,所有的疑问都在不知不觉中化成了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雷聿摇摇头,近乎无声地轻轻叹息。
卫昭啊卫昭,在这一生中,我还是第一次象这样相信一个人,但愿你莫要让我失望。
似乎听到了雷聿心中的自语,卫昭突然转过头,对着雷聿笑了笑。
笑容轻轻浅浅,淡若飞花,却又说不出的柔和温暖,融融煦煦,似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仿佛在无声地回答雷聿:相信我,放心。
而卫昭也并没有让雷聿失望。
整个行动远比预想中的要顺利得多——四更时分,他们一行人就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抵达了彭城,而东齐潜伏在彭城的探子早已按卫昭的指示等侯在城外,做好了一切接应的准备。
那名探子看上去并无过人之处,只是个貌不惊人、寡言少语的瘦弱少年。身上的衣服肮脏而破旧,脸上还东一条西一道地胡乱抹着几道泥灰,样子脏兮兮的,跟一个寻常的街头流浪儿没什么两样,只有一双眼睛出奇的乌黑明亮,顾盼之间,极具神彩。
但他却有着超出年龄与外表的沉稳和干练,话虽然不多,却要言不繁地准确报告了彭城的守备情况,魏军人数,以及几处主要的粮草存贮所在。这些粮草显然是从不同的地方调集来的,最早的一批抵达彭城已有五天,而最迟的一批则是今天才刚刚运到,连车还没有来得及卸。
“这批粮草存放的地方有三处。”那名被卫昭唤做小唐的少年蹲下身,在地上勾画出一张简单的地图,用树枝指点着道,“一处在城东的常平仓,一处在城南的小陈庄,还有一处在安阳码头。三处都没有加派守军,只有负责押运的小队魏军看守。这次的调粮做得很隐秘,看起来魏军也不想惊动什么人,当地人都没听到什么风声,所以地方上安静得很。”
“安阳码头?”卫昭与雷聿对望一眼,眼中都有些意外的神色。
那里正是他们计划之中,准备得手以后装粮上船的地方。
魏军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计划,更不会好心地为他们的劫粮提供方便。如果把一切归之于运气,那他们的运气也太好了。
“小唐,你知道他们要把粮草运到哪里么?”卫昭沉吟着问道。
少年摇了摇头。“押粮的魏军也不知道,只知道原地随时待命。”
“安阳码头有多少粮草?”
“加上今天刚运到的,大约五万石。现在都堆在码头上,好象马上就要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