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厢的宣威将军将夫人送至青庐后,一路神情恍惚地回到诸宾客之间。众位堂兄弟多帮他挡酒,他却想要大醉一场。最后,他摇摇晃晃地走了出去。却差点错了方向。
好在张大娘眼尖,拉了一把,才把人往青庐送去。
这一夜,顾容独坐至天明,萧啟,也就是宣威将军,半喜半忧地同夫人行了周公之礼。
在萧啟尚未入仕之时,他整日在下学后同官家子弟追随时流,这一日去酒楼痛饮狂歌,那一日去郊外赏景作乐。偏这一日他怎生也邀不到人,这个要当值,那个要陪贵胄。可已决定出门,岂有兴不尽而返的道理?便带着三五个小厮,往那从不曾去过之处走去。
小厮们又怎会不拦住他,可他却说:“今日你们拦我,我改日偷着来,夫人定是只罚你们的!若是今日我无恙而归,你们又不走漏风声,那我定是要赏你们的!”
于是,他们只好帮萧啟多方遮掩,到了勾栏院外。一行人在外来来去去,忽听远处在叫卖,又凑热闹去了。
待走到附近,才听人说那被卖的竟是个活人。萧啟不曾见过,越发好奇,直往里钻。到了里面,只见一个身形枯瘦的十二三岁的少年正跪在那里,低垂着头,有些不敢看向周围的人。
萧啟立时耳听八方,好歹将事情缘由弄了个明白。原来那少年一年前在南边与家人走失了,一路过的商贩见其有几分姿色,就将其诱拐至京中,打算卖到勾栏院里,换几个钱花。奈何勾栏院里的人见这少年像是个赔钱货,怎么说也不肯要。那商贩无法,只好把人放在这里叫卖。
要说这光天化日之下怎会容许这般买卖行径,还得了解一下这商贩的靠山。这商贩姓陈,是阳陵侯的远房亲戚,这种事早已不是头一次干了。而当今圣上念及历代阳陵侯为国戍边,老死沙场,只要陈氏一族未害及人命,总是不多责罚的。于是这商贩就有了足够的胆子,敢在京中随意买卖人口。
当时的萧啟年岁尚小,经事不多,本性纯良,便对这少年起了怜悯之意。他也不与那些小厮们商量,直接将少年买下了。这少年,正是那沉香苑里的顾容。
顾容初被诱拐时被商贩的恐吓吓坏了,生怕那商贩不称意时便杀了他。他只好跟在那商贩身边,一边想办法逃走。可是那商贩睡觉时总是用绳索捆住他,让他挣脱不开。他也想过向人求助,可是那些人都不理他。有的是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有的则是惧怕那商贩。
终于到了被卖的时候,他的心情跌落至低谷,一直在后悔没有想到办法逃走,竟然跟着一个坏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只希望买主能给他留一条活路。
可是,买走他的人却是个和他约莫年纪的人。只看那周身的气度,他便知道眼前的人非富即贵,绝对能够掌控他现在的命运。那毫无拘束的姿态和随手一挥的傲然都令他好生羡慕,他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有这般模样了。
但是,原本已经做好倍受欺凌准备的顾容却发现,萧啟待他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他都怀疑这人是否是之前欠下了他的债,现在想要借此还给他。
跟随萧啟进了汝阴侯府后,他先是被府内的简单摆设惊讶得充满疑惑,紧接着又被仆役和丫鬟们的穿着打扮给吸引了,最后进了萧啟的院落,又被里面的精致弄得眼花缭乱。
不过,他还尚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已在奴籍。入府前,在官府的契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他手抖了。他不是不记事的婴孩,他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他明白只有逃走才是正途。然而,他的家乡远在临海之滨,他的父母已含恨九泉,他的余生已如飘蓬。他不知道要怎么过完此生,只能随着旁人的安排一路走去。
进入苑内不过半晌,就有丫鬟端来了热粥,香气扑鼻,令顾容不由得狠狠吸了几口。他想吃。原先在那商贩身边时,他每日只得一碗清粥和一个馒头,哪怕饿得要晕过去也不敢吭声。
萧啟却把粥推向他,十分热切地说:“你先喝点粥,等会我让人带你去沐浴更衣,再来吃点好的。”这个年纪的萧啟总有无限的热情,他想要对一个人好,只是出于内心的热望。换了个人,未必不是如此对待。
顾容看了看萧啟,想要借由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激,只是不知萧啟是否感觉到了。他小心翼翼地端过碗,尽量小声地喝起粥来。而萧啟,正一脸喜悦地望着他。他很喜欢顾容这般的人,和他完全不像,可是待在一起又不会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