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渣的古代种田生活_作者:月寂烟雨(141)

  他看到这副情景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极舒心地说道:“这位沈郎,当真一表人才,果然令人欢喜。”

  无论哪个皇帝,见着几欲功高震主的臣子是个断袖时,心中都是高兴的。

  皇后知他心思,笑着附和,“那孩子确实看着令人心喜,陛下可要召他过来?”

  第50章 意外

  皇帝往沈歌方向看了几眼, 有些遗憾地微摇头, 若非必要, 他并不想得罪荀飞光。

  荀飞光察觉到帝后两人的目光,身子微动, 将沈歌挡在自己身后。

  沈歌从食物中抬起头,“怎么了?”

  “无碍, 只是看你的人有些多。吃你的。”

  沈歌已吃得八分饱,闻言放下筷子, 在食案下轻轻碰了一下荀飞光的手, 被荀飞光反手握住。

  荀飞光偏头看他,沈歌一笑, 引得荀飞光眼里也多了些笑意。

  荀飞光道:“若是无聊, 我们待会早些回去。”

  “还成,乐舞挺好看。”

  沈歌他们宴饮时大殿中间一直有舞姬在轻舞, 缎带环绕, 裙摆飞扬,少女们的如花容颜在其中忽隐忽现, 赏心悦目。

  元宵节向来少不了灯谜, 不一会儿,就有舞姬们提着一盏盏灯笼伴着乐声在食案前轻巧急步走过。若有谁猜到,便可向女舞姬示意,令其停下,说出答案。

  猜的人猜到正确答案,舞姬便会展露笑颜, 将灯笼下系的彩头与猜中之人。若未猜中,舞姬则会迈着轻巧莲步,重新加入巡回的队伍。

  沈歌随大流凑了个热闹,也猜中了两个,一个谜底是莲藕,一个是寿桃,得到彩头是两个精致的金葫芦。

  能参加皇帝宴会的大多都是能人,猜个灯谜不在话下,女娘们方走了两圈,就有七七八八提着熄灭的灯笼退下了。

  等女娘几乎全退下,皇帝身前的大太监一扬手,乐声立即停下,殿内鸦雀无声。

  皇帝坐在上首,笑呵呵地问:“不知今日哪位爱卿猜中最多?”

  殿下之人交头接耳,互相询问一番,看对方猜中多少个。

  有人站起来拱手,“小臣猜中八个。”

  又有人道:“小臣也猜中八个。”

  皇帝抚着胡须看他们一眼,正想令他们再一决高下。

  此时,第三个人站了起来,“下官不才,也猜中八个”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不禁笑起来,纷纷讨论起来。

  三个同样猜中八个灯谜的官员互相看一眼,笑容底下的神色都不大好,沈歌看着觉得着这一番好戏倒比歌舞还有趣些,不由也跟着闷声笑起来。

  皇帝笑道:“今日也是巧合,三人不好比,看来最大的彩头当由你三人平分。”

  每年元宵宴饮中,猜出最多灯谜的官员能得到一份特别的彩头,今次三人同时猜中,只好平分。

  三人谢恩后坐下。

  宴会继续,有人提议射覆。

  大皇子站起来,朝皇帝行了个礼,朗声笑道:“次次宴席都射覆,已无甚新意。父皇,往年都看灯猜灯谜,我看今年不妨出灯谜,看谁出的灯谜最好。”

  二皇子也站起来附和,“我看最好将灯谜做成诗,看哪位大人才思最高。”

  皇帝也觉得好,笑道:“既然如此,要作诗的爱卿便在一炷香内将灯谜递上来,我们看哪位爱卿最为才思敏捷。”

  宫女们麻利地托着纸墨上来,太监将香点上。

  一时许多人兴致勃勃地想要作出灯谜诗,哪怕拿不到彩头,能在宴上露露脸也好,若能因此被陛下记在心头,那便再好不过。

  宫女来到沈歌他们的食案前,脚步顿了一下。

  荀飞光随手拿下纸笔,挥毫写了一首。

  沈歌看着他写,待他写完后想了好一会儿,还是猜不出来。

  荀飞光见他苦恼,提示他,“此物会飞,并非实际所有。”

  沈歌看了又看,待看到那句“鱼书一跃八万里”,忽然灵光一闪,低声问荀飞光,“荀哥,谜底是青鸟?”

  青鸟之典出于《山海经》,乃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侍者,频传佳音,后人常把青鸟比作传书递信的信使。

  沈歌不大看这些书,一时没想起来。

  待看出谜底,沈歌看这首诗倒越看越觉得精妙。他脑海中忽然想起另一首诗,于是顺手附上去,抬笔在另一张纸写下: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