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赞扬,但也说明了医的地位。
自古巫与医并称,春秋时期扁鹊出现,巫医才渐渐分离,到汉时依旧有巫蛊巫术之事发生。
到如今虽朝廷已经明确为医建立了官署,但民间信奉神婆巫术者亦有不少,百姓愚昧,生病不去求医,求神拜佛者更是不在少数。
当然,这也与医坊较少有关,大魏医药不分离,医坊即买药又负责诊病,要么是大夫自己开设医坊,要么是药商请来大夫坐堂。
但医坊大都开设在府县中,往往十里八乡要看病需得进城,若哪个村子中来了大夫,便会极受欢迎,然而很少会有大夫住到乡下。
元清帝亲政后特意下了令,命太医院医官每年下访,但会真心走访乡村的没有几个,大都是在府县走一圈,为当地官商诊治过便会回京述职。
他一直想要解决百姓求医难的问题,如今终于有了机会,有了卫生所。
卫生所借由现代的卫生服务站而来,元清帝打算从府县到乡镇,日后甚至到村中,每一处都设立卫生所。
现有的医坊可以直接整改,卫生所所长赐七品,大夫赐八品,可以说直接将如今管理医坊之人从工商提到了官。
此项旨意出来自然有人反对,但医事关性命,加之又是造福百姓之事,随着太傅领头,反对之声很快就压了下去。
不过元清帝也做了让步,卫生所虽有品级,但并不领俸禄并无实权,薪资由所长发放,至于所长的俸禄,自是从百姓看病与药材买卖所得。
否则等卫生所遍布全国,单发俸禄就得将元清帝发穷,除非将药材管制,从此官营,这显然不可能。
不过药品定价可以进行管控,但需要慢慢来,先等卫生所建起来,等大家接受之后再一步步施行。
当然,这些官职的发放并不是随意发下去的,若想要取得卫生所的经营权,这些医坊便得像科举一般,进行严格的科考,尤其是大夫。
因没有统一的管理,大夫中藏着不少庸医,元清帝看过的案宗中,便有不少祸事都是因大夫误诊而引发。
所以他明确点出凡是挂着大夫名号出来行医的,必须得考取行医证,得到太医院的肯定,否则不得为他人诊治开药,而百姓若找了无行医证之人治病,出了事概不负责。
至于如何考试,如何发放行医证等等细节,便由元佩梁平安和太医院院使杨仲仁负责决定。
而医学堂设立,便是为了日后广布卫生站做准备。
因学医并非科举,所以凡是愿意学的都可以去医学堂报名,太医院御医之上皆可为师。
待这些学生学成通过考试后,便可以分派到各府各县,一直到乡镇的卫生所中,为百姓行医,治病救人。
不过这至少也得需三五年,所以目前最重要便是已在坐馆行医的大夫。
这一消息通过时报,在会试放榜后第五日放出,顿时天下哗然。
尤其各地开设医坊的,激动得难以遏制。
从工商一跃到官,如何不激动。
更有不少原本并不经营药材的商人立刻转行,或者多加一行,开起了医坊,一时各地原本隐在山野村子中的大夫变的抢手起来,医坊需要有大夫才能开馆,且时报明确规定,一家卫生所至少得有一名大夫。
元清帝对此并不制止,甚至乐见其成,所长只有一个名额,这些商人便是开设,也只能选出一人来,且所长并非实职,不过是个名号罢了,甚至他要的便是这些商人来办,他对卫生所的设想可远不止这点,日后会有更多用处。
于是在殿试开始的时候,太医院医官两人一组,分派到各省,进行考试。
而新建好的医学堂门前,涌来了大批的学生,从学过医想更进一步的中年,到被父母带来刚够招取年纪的童子,足有三四百人,还有大批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
与此同时,元清帝坐在龙椅上瞧着一个叫黄修的学子蹙起了眉。
第132章 殿试
大魏殿试在大庆殿内举行, 所有考生一一检查过后找到对应编号的桌子坐下, 开始听题答卷。
殿试只考一场, 由皇帝直接命题,大都与时政有关,这一回元清帝也不例外, 虽考卷的样式有了更改,但题目依旧是他到场后才命题。
而他给出的题目很简单,只有两个字:私盐。
元清帝毫不避讳叫众人知晓他接下来的打算。
刘和虽已经问斩, 但他插手江南盐务贩卖私盐一事并没有完全了结, 这其中牵扯太多人,他只是将名单领头的几个大臣解决, 然而这些人做的无非只是滥用职权给盐帮行方便之门,真正参与贩卖的却并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