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话却是戳中了两个书生的痛处,不止他们,其它桌上的儒生也都变了脸色。
如今新学和儒学正在对垒,前些日子新学领头季行走下了战帖与江南儒生比斗,结果新学三局两胜赢了,儒生落败,这下彻底点燃了两方的战争,这几日长安儒生憋着劲打算想办法赢新学学生,这大汉这样说,在场儒生如何不变脸,这话简直如同赤裸裸扇了他们一巴掌。
“胡说!”有儒生立刻站出来道,“自古征战莫不劳民伤财,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何故主动挑起战争?”
有书生立刻附和:“是极,这也是为众将士着想,战争残酷,这一去不知要牺牲多少性命,多少家庭破碎。”
“无耻至极!”大汉冷笑,“果然叫那新学学子说中了,你们不过是怕圣上重武轻文,少了你们文人的利益,既然觉得劳民伤财,舍不得百姓受苦,你不如叫你们这些儒生将家中财产捐出来,一人哪怕只一贯,天下儒生加起来,只怕也足够征战了,这样不就不劳民伤财了。”
“说得好!若非咱们禁军越来越强,还有厉害的火器,那些夷人怎会来朝拜咱们,以为我们还是原本的蠢人,你们说什么就听吗?”
“哈哈哈,可不是,新闻上都说了,咱们早就告诉这些属国不得栽种罂粟,真腊不听不说,还造出了大烟,是他们先违背在前,也别怪咱们动武。”
“还派医生救助?如何救助?那大烟是医生能治好的?当年那些染了大烟的,完全戒了活下来的有几个?若这回不处置了真腊,万一那大烟传回咱大魏怎么办?”
“就是,若传回来怎么办?还有它国呢,合着真腊的人是人,它国的人都不是人,活该被传染?”
……
众人一人一句,说的书生们脸色涨红再也坐不下去,起身灰溜溜走了。
第174章 战起
类似茶馆里书生与百姓的对话不止发生在一处, 并非所有人都赞成战争, 但这一回情况不同, 大烟的问题必须解决,这种时候元清帝这几年不间断关于大烟的宣传便有了作用,基本上大都赞成给真腊一个教训。
元清帝听到这些市井传来的消息, 心头欣慰,总算没有白费他让百姓开智的心思,多数人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至于那些头脑不清楚的, 他自动过滤掉了,别说真腊, 他日后还想要将周边各国全都拿下来,届时这些人岂不是要气死。
对他来说, 除了参战将士的家人有资格抱怨外,其他人没资格说不战。
先不提开疆拓土是每个帝王都有的野望, 以大魏目前的发展趋势,盛世已经开始,而纵观历史, 盛世之后大都会转为衰败, 即便如今他正在逐步制定从古至今最为完善的制度,并且认真执行,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个制度能一直完损无缺的传承下去,更不能保证他之后的皇帝都如他一般勤政爱民,一旦出现一个昏君, 可能他辛苦建造起来的制度便会化为乌有。
或者像他祖父神宗那般,大约做皇帝做得太久,到了晚年肆无忌惮昏聩起来,谁也管不住,若不是下头皇子们为了夺嫡反而做了不少实事,几方博弈将朝堂撑起来,说不定大魏延续不到如今,更不用说轮到他来做皇帝了。
当然,也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即直接改制,改为君主立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不用操心往后如何,甚至还能保大魏永存。
但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元清帝当然不会这么做,至少目前完全没有这个想法,至于什么民主社会就更不用提了。
话说回来,盛世到来,且无意外定会持续很久很久,至少元清帝能保证自己在位时绝不会衰落。
盛世是好,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但繁华很容易滋生安逸,安逸之下便是腐败,一旦生出懈怠之心,文恬武嬉,衰落远比强盛更快。
所以元清帝更愿意在他活着的时候向外开疆拓土,不管是用武力侵占纳入版图,还是文化移民入侵传播世界,皆好过抱着这些先进知识安居一隅。
将百姓的目光拉向远方,扩展到整个世界,总比只看到眼前,只惦记着在朝堂上玩弄权术来得好。
虽说他也清楚不可能真的做到将全世界纳入版图,甚至想要将整个亚洲纳入疆土都有些困难,并非打不下来,而是打下来要治理不容易,距离和地理的原因,无法完全集权到皇城,除非如元佩黄修所言,等火车铁轨问世,一直铺设所有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