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的荣华路_作者:秀木成林(343)

  缠枝纹的青花茶盏就被随意搁在高几上,孙进忠垂眸瞥了眼。

  成了。

  他心底暗暗松了口气,虽然知道自己出手,必定成功,但这等事肯定得落实才能安心。

  这个小插曲须臾则过,除孙进忠无人察觉,他随即躬身道:“陛下,早朝时辰差不多了。”

  “那走吧。”

  一身明黄龙袍的皇帝上了御驾,被仪杖队伍禁卫军簇拥着往文明殿而去。

  文明殿殿门早早开启,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整整齐齐,吴正庸刚与外孙交换一个眼神,便听到太监尖利的传唱声骤起。

  “皇上驾到!”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殿文武百官跪迎, 山呼万岁,往日司空见惯的场面, 今日却教昌平帝热血沸腾。

  他登上玉阶,落座于龙椅之上, 视线顺势往下一掠,最后落在一身金黄头戴紫金冠的皇太子身上, 他眼眸一咪, 欲将一切牢牢掌握的心情更加迫切。

  待他重掌权柄,必将这个逆子连根拔起!

  昌平帝想起昨日陈王所言, 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勉强收回视线,“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文武百官纷纷起立。

  要说上面皇帝的视线, 高煦感觉到了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昌平帝并不是一个擅长掩饰情绪的的人, 视线有些露骨,偏高煦敏锐, 那道冰冷的目光从何时开始何时移开他一清二楚。

  他非常平静, 从自请代天子出征那刻起, 他就知道将与龙椅上的父皇势同水火。

  也好,彻底解决, 也免了日后烦扰。

  昌平帝与陈王飞速交换一个眼神, 高煦尽收眼底,他不动声色,微微挑唇一笑。

  不管这二人有何协议,都晚了。

  短短一息间, 大殿内已暗流汹涌,孙进忠上前一步,尖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他话音一落,陈王立即出列,“启禀父皇,儿臣有本要奏。”

  二人昨天已经商议好了,昌平帝立即询问:“何事?”

  “据儿臣所察,大军凯旋已有些时日,但不知因何故,大军回归各自卫所速度缓慢,导致京郊营地至今仍有大批京外军滞留,请父皇下旨,让京外军速速归位。”

  陈王还是有些眼光的,先揪住了关键问题。

  本来犒赏三军后,大军确实应该快速离去,各自回到自己原本的岗位上的,他们之所以动作缓慢,当然是因为高煦的安排。

  现在磨磨蹭蹭留着不走的,都是他的绝对亲信如霍川等人统领的军队,图谋大位需足够的兵力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反正鞑靼已一蹶不振,现在北疆的防守完全没问题。

  进宫求见皇帝前,陈王特地与英国公商议一番,二人见解相同,认为当务之急是赶紧调离这批大军。

  这事儿昌平帝也是知道的,他深以为然,一等陈王说完,就立即颔首。

  “……”陈王所言甚是。

  “陛下!”

  昌平帝刚张嘴,就被一个人高声打断,他定睛一看,插话的原来的左都御史李伯钦。

  皇帝很不悦,若是以往,他必会雷霆大怒,但生平首次逆境,到底让他学会了稍稍忍耐,只冷着脸,问道:“李爱卿有本要奏,需暂候一二。”

  “非也,请陛下先听臣一言。”

  本朝太祖皇帝为防被人蒙蔽耳目,给了言官很大权利,都察院甚至不需要证据,就能直接上本参人。成年累月,导致他们比其他官员胆子都大。

  左都御史作为都察院数一数二的人物,李伯钦为人耿直脾气又急,更为其中翘楚,皇帝脸拉下来他不是没看见,不过他依旧照说不误。

  “微臣以为,陈王所言差矣,大军按兵部安排归位即可,当务之急另有其事。”

  他一口气不歇,立即接着说:“因此次燕山大战,朝廷上下全力配合,微臣亦然,谁料无意间,竟发现了当年松堡之役,似乎有些蹊跷。”

  “微臣一番细查,果然发现端倪!”

  李伯钦还有一个身份不为人知,他数年以前,就是东宫心腹,这次领了揭露通敌一事的重任。

  他对皇帝的不悦视若不见,一句话,吸引了大殿所有人的注意力。

  王瑞珩大惊失色,“李大人,还请速速道来。”

  松堡一役,一城军民死伤殆尽,是所有热爱家国者的痛。尤其是王首辅,他常常自责,是不是自己当初有更好的建议,或者粮草等物资送得及时些,就能避开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