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为后_作者:鹊上心头(175)

  “尚宫局啊,”付巧言叹了口气,“就没有她们不知道的事。”

  晴画和晴书对视一眼,都笑了。

  说是十日后出发,她们现在就要准备衣物用品,比方说小主常用的胭脂水粉、笔墨纸砚。经常看的书和针线锦帕,一样都不能少。

  但因为付巧言的品级,恐怕不能带太多东西,这几天晴画愁得都要睡不着觉了。

  付巧言倒也不知道这事这样要紧,宽慰她:“回头衣裳少带两身,笔墨也都不用了,就简单带些胭脂、药丸和书,能急用就行。”

  她搬到长春宫已经是第二年了,光夏装就十来身,都带去还得了。

  晴画一想也是,还有些犹豫,生怕过去那叫别娘娘压了付巧言的风头。

  倒是晴书心宽,笑着推她:“就挑那几身新一些的花样别致的,反正咱们小主这张脸跟天仙下凡似的,有些人哪怕穿金戴银绫罗绸缎,那也是也比不上。”

  晴画笑着去拧她:“臭丫头,就你会巴结小主。”

  付巧言笑着摇了摇头。

  忙了两天,晴画跟晴书收拾出一个空着的妆箱,把衣裳头面胭脂书本,零零碎碎的东西装的满满当当,才松了口气。

  付巧言提醒她们:“自己的东西也收拾收拾,回头咱们侧殿就锁上,你们两个都同我去。”

  晴书眼睛一亮,高兴得脸都红了:“真的?我也能去?”

  付巧言点点她:“那边还不知道什么样儿呢?说不得我们俩还得靠你吃饱饭。”

  晴书使劲点点头:“奴婢一定好好伺候小主。”

  “得,赶紧收拾东西吧你,”晴画笑着帮付巧言换了杯茶,“回头我去跟小张说说,叫他帮忙看着点。”

  付巧言嗯了一声,没再说这事。

  七月二十八,宫门开。

  一队羽林卫策马而出,之后则是三十六人的礼旗卫,他们健步如飞,很快就全部出了正阳门。

  走出金水桥,便是长长的朱雀大街。

  礼部已经提前两个时辰净街,这会儿整个朱雀大街空无一人,许多百姓都在商铺二楼偷看皇帝仪仗。

  这是荣锦棠登基以后第一次以全副仪仗出行,在羽林卫和礼旗卫之后,是这次随侍玉泉行宫的官员,在之后则是宫女和黄门,然后才是荣锦棠的金鸾步辇。

  在登基以后由于西北战事和雪灾,他未让另造步辇,这一架是先帝曾用过的。

  金鸾步辇左右有车轮各四,前有良驹八匹,左右后方各有车夫九人。步辇上面十分宽敞,有点类似于百姓家里平时用的马车,只规模大得多,里面甚至有里外两间,里间是荣锦棠休息工作的内室,左右有窗,这会儿已经把窗门全部打开,荣锦棠端坐在步辇内认真批改奏折。

  在飞舞的仪仗旗里,年轻的君王神情专注,英俊的面庞若隐若现。

  朱雀大街商铺二楼,有那二八年华的小娘子,同祖母小声咬耳朵:“皇上真俊哪。”

  老太太头发花白,她坐在自家的隔窗边,目光长远:“那是你没见过先帝爷年轻的时候。”

  隆庆帝在位四十四年,那不仅仅是史书中短短一行字,而是百姓数十来年的生活。

  老太太眯着眼睛仔细瞧了瞧,突然笑了:“这步辇,还是当年的那一驾,没有变。”

  少女正要好奇再去瞧,却发现皇帝仪仗已经过去了,后面的则是淑太贵妃仪仗。

  相比皇帝那气势汹汹的阵势,淑太贵妃的仪仗就简单的多,只用十六人抬的金顶朱门步辇,一晃神就不见了。

  再之后的,就是现在太初帝的嫔妃们了。

  少女死活趴在窗口,一个一个数:“一驾,两驾……一共七驾。”

  “就七个人?先帝爷的时候也是这样吗?”少女又去问。

  老太太喝了口茶,仔细回忆了一番,还是叹了口气:“老喽老喽,记不清了,不过太后娘娘当年的金凤步辇可漂亮得很。”

  少女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祖母祖母,可我刚才没瞧见呀。”

  老太太笑笑,点点她的额头:“因为太初帝,还没大婚呐。”

  少女的小脸蛋蓦地就红了,她扭捏道:“那什么时候才大婚啊?皇上会立谁当皇后呢?”

  老太太又眯着眼睛去看她,板起脸来训斥:“跟你可没关系,老老实实呆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