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太子眼中的期待,莫静和笑,看来马屁拍到点子上了。
顺势就把备好的早点端太子跟前了。
“但仆也不是殿下的家奴,您要仆教您招式,您得给仆尝尝这糕点好不好吃,金……指一点,品评一二,仆好知道以后如何改进这糕点,各得所需,您觉得可好?”
太子打手势:哄三岁小孩?
莫静和点头:“您受累吃了仆每日呈上的膳食,用仆呈上的物什,仆就教殿下招式、骑射,仆师承吴承德,他每日是否给殿下留了很多功课,好些都深奥复杂,难以作答,可若第二天答不出,就得挨戒尺,他还喜欢到陛下那告状对不对?他那些,仆也能应对,仆每日傍晚先给殿下看过功课,待第二日先生考校起来,您也能有些底气。”
太子眉心微收,又弹了开来。
打手势:你的招式我见过,可先生讲的那么难,你能懂?
莫静和笑:“殿下可拿昨日功课来试,若等等先生说答错了,或有遗漏不足之处,殿下发落仆便是。”
太子道:先生昨日问“氏族之祸”?
吴承德还是这个德行……
这个问题倒也简单,高祖皇帝时期,有个叫刘启明的儒生写了二十七卷竹简来阐述氏族之祸,请高祖皇帝废除氏族以避祸,高祖皇帝看了之后将儒生定了个“庶民乱政”的罪,把人活剐了,竹简也被定为□□,一并焚毁了,民间但有传抄私藏者以同罪论处。莫静和少时却在木东初的藏书阁看过这书,想是高祖皇帝也知道氏族是祸,可不得不处置儒生,不得不焚毁书册,却又留了一份以警示后代木氏子孙谨防氏族为祸。
皇帝多孤独啊,一人一嘴就能号令天下?得用人啊,氏族之祸确实能避,之后呢?就得仰仗同宗同族之亲,历朝历代他们造反的少过?外戚,宦官,权臣,藩镇,您挑吧,哪个坐大了不乱政,不犯上,不作乱?
“殿下,先生要考您的并非‘氏族之祸’而是‘制衡之道’。”
第74章 第 74 章
吴承德看了太子洋洋洒洒的三卷竹简,甚为欣慰,引经据典颇为恰当,用词排句也是精到,他只问了“氏族之祸”,太子不但写了氏族之祸,还阐述了何等措施能够趋利避祸。
只最后写了一句:氏族为祸,千古有之,明君善用权柄以摄下,贤臣善用权柄以固上,此君臣相得,无来祸事也。
他努力揣摩了一下这位学生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道:“明君摄下的并非权柄,而是仁爱之心,贤臣何来‘权柄’,更无‘固上’一说,唯皇命是从,誓死效忠而已。越是如殿下这般接近皇权的身份,越是不能有偏颇圣贤之念。”
太子将吴承德说的写下来给莫静和看。
莫静和突然就明白了,太子一天不登基,吴承德便只教为臣之道,不教帝王之术。木东初等不到太子登基那一天慢慢的教他,他想要太子登基之时就能上手所有政务,他要莫静和来教,要他把以前在陪木东初念书学来的那些,木东初藏书阁里偷来的买些,甚至小寒阁打探来的那些,在坊间听来的那些,在街面上看来的那些,通通教于太子。
莫静和深叹一口气:我能教的来太子?你也太看得起我了!
太子打手势:先生说,臣子但凡有“固上”之念的,都是乱臣贼子,是有不臣之心的。
莫静和正在动脑子怎么让吴承德好好教太子,自己教也不算个正途,别把太子教歪了。
嘴上便敷衍了一句:“固上就是对上巩固陛下帝位的意思,不是禁锢陛下言行想法的意思。”
太子又道:《汉书》里说: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这句话太子用手打不出来,便在纸上写了下来。
莫静和道:“那那个大臣一定不是好人。”
太子看他,哭笑不得。
打手势:怎么样的大臣是好人?像你这样的?
莫静和笑道:“仆无官职在身,手无权柄,更无论持国政,也就无力为害,不为害自然便是好人。”他顿了顿又道,“衡量仆是不是好人的玉尺不在朝堂,而在殿下心中。”
太子嗤笑,打手势:按说你是本宫的第一位门客,你能来帮本宫,本宫应当高兴才是,可是看到你本宫竟是无端的心生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