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还是那样温文地微笑着,他的笑脸叫别人怎样也看不厌。他像初见时那样抬手摸摸凤儿头上的双丫髻,然后探手入怀,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两只草编的手环。青年的手很巧,手环上还能编出镂空的花纹,收口的地方还各系上了一枚小铃铛。那两个小铃铛似是从什么配饰上拆下来的,大概因为是镀银的,又曾被佩戴有些年头了,所以染上了些铁锈色,不过晃起来的响动仍然泠泠悦耳。
青年亲手把手环给两个女孩儿带上,说这就算是穷哥哥给两个小妹妹添的嫁妆了,还刮了刮凤儿的鼻子叫她不要嫌弃。凤儿还是哭,边哭边问青年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了。
青年语塞。
为什么要离开呢?这个问题他也问过自己。但他也曾上下求索而寻觅不到确切的答案——
他就如他的姓氏一样,像一片叶子,滋养着他的那棵树在仲夏的湖畔旁蓊蓊郁郁,每片叶子都甘心静待着秋日的凋零。
然后突然有一天,那棵树被暴雨之夜的惊雷劈倒了,其他所有的叶子都连在枝干上,没了养分就枯萎在一处。而他被惊雷之前的狂风骤雨卷离了的同伴,躺在水上无法主宰自己的沉浮,眼睁睁瞧着那树倒下去,觳觫发抖的心一面庆幸,一面悲哀。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他不断地相逢其他流离的叶子,心安理得地走着别人的归途。可温暖的日子反而放大了惊惧,夜晚大家平缓的吐息声和轻咳声中他都困于嗜血的梦魇。所以不断地离去,把离群索居的残忍一次又一次地赐给自己,又不断地希冀着新的相逢。
他一直想着,如果有一天,能漂流到一方静谧无波的水面上不再为心魔所困——那就安栖在那片水面上,躺尽余生。
如果能在路途上再相逢一片同命相怜的水草——那就能在得到所谓的幸福吧——
他没有再多的奢望。
第3章 二 一年灯火
雪后的清晨干冷,挟着干草气味的冷风灌进纵纵横横的街巷,连最狭窄曲折的小弄都窝不住一丝暖意。大富大贵的人家用上好的木材做棂,镶着精致的琉璃窗。琉璃透明,微微带些暖暖的洋红色,自然的采光照进来也就更加带上了暖意。室内生着炭火盆,温暖如春,暖气往冰凉的琉璃窗上一撞,凝成氤氲的白翳。
穷人家自然用不起琉璃,家家的窗棂上都糊了几层厚纸。用来做窗框的木材本就是次品,经年的雨水浸透与烈日曝晒的交替让纵横的棂木矫曲变形,合上了一边,另一边就会咧开一个细缝。零零星星夹着雪粒的冷风涌进屋内,风雪的呼啸声与木片受冻开裂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谐和在一起,也不喧嚣。
燕雀已南迁,难以觅食的家雀合着喙不声不响,大着胆子跑到有人家的院子里,在雪地上啄食谷粒,不防昨晚那大杂院里的大小孩童支着捕鸟的笸箩的木杆“嘎巴”一声断了,可怜的鸟儿大约要充做了一顿下酒菜。
鸟儿捕住了,却久久没有人出门来取猎物,这一天是冬至,是一整年中夜最漫长的日子。寒冷的空气和半黑灰的天幕把人们都往被窝里推,惯于起早的人们都自欺欺人地想着,夜还没走,再睡会儿吧——再睡会儿吧——,懒汉们怕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昨日信誓旦旦的昂扬起来的斗志就这样泯灭了,私心自我安慰着,日子就是这样潺湲流淌着啊。
真静啊——真冷啊——
青年就在这样的冬日清晨起身。他穿一身素白,立在院中好似与满地的落雪融在一处。青年的皮肤是健康的白皙,然而嘴唇很薄很窄,却没什么血色。整张面庞上,墨黑的眼瞳是最浓重的两点颜色,眸光深湛而清澈。
那是一种看透魑魅魍魉的纯善。
青年没有扫门前的雪迹,他从卧房出来穿过庭院,径直出门去了。青年独居,一座朴素清雅的小筑隐在烛隐巷尾。青瓦上积了几日的白雪,远远望去素白一片,白墙与雪顶只留一到青黑的罅隙。贴楹联的地方留着小筑前个主人临走时撕去红纸后的残迹,经年的风霜让那些残迹褪去了鲜亮的本色,大半边都翘起来了,风一吹就如旧旧的,小小的旗子一样翻卷。
匾额是青年自己刻的,“浣芳沐雪”四个字是隽秀的柳体,填了饱满的墨色,字下面还卧着一株红梅。那红梅的仪态栩栩如生,细看竟真是一枝梅树的干枝横在那里,厚绒布缝制的梅朵疏疏落落地点缀在枝干上。连梅蕊都是十二分的精致,是镀金的细铁丝扎成一簇,尾端蜷成一个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