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省试由兵部举行,先考歩射,再考马射,选出一批弓马娴熟的武人再考策问兵法,这么一连串考下来,能站到宣和殿前的看上去无不英武朝气。大将军在左手前列站定,小皇帝照例温言鼓舞一番,将考题放在托盘上交给大将军令他宣读。
殿试依旧是考策论,大将军展开看了一眼,发现小皇帝是以南诏王作乱为题问平蛮策,他眼神一扫记个大概,提气向考生宣布试题。等他读完题,将下面的卷轴打开挂在布告栏上以供考生查看,考生按省试名次落座,兵部郎中上前核实身份,分发稿纸试卷,小皇帝再说一句“开始”,考生们方能落座答题。
大将军在殿下转了两圈,还没看出个所以然,小皇帝招手叫他过去:“恪之过来陪我坐会儿,这才刚开考,你在下面溜达,大家都光顾着看你了,谁还有心思答题。蒋晏,去给将军搬个坐墩。”
大将军居然听出一点酸溜溜的味道,只好走上去坐到他身边。
小皇帝:“看什么呢,眼睛都快黏人家身上了。”
大将军低声道:“臣在军中很少见到武进士,故而有些奇怪。”
两个人怕打扰到下面考生答题,相互咬着耳朵窃窃私语,大将军身体前倾,几乎能闻到小皇帝身上淡淡的熏香味,他分神辨认了下,感觉有点像松柏,但要更暖一些,仿佛还有一点儿春水化时的甜,总之颇为勾人。
小皇帝:“世风重文轻武,武进士大多进了枢密院,只有应绝伦科的没得选才去军中……”
大将军轻嗤了一声,算是对小皇帝口中重文轻武的回应,继而道:“臣想改一改。”
小皇帝:“改什么?”
大将军莫名地觉得他态度冷淡,又疑心是自己错觉,心里不觉有些踟蹰起来,却也不耽误他嘴上将想法和盘托出:“兴武学,改兵制,移世风——”
小皇帝皱起了眉,大将军不明所以,稍微停顿了下,解释道:“武学不兴,兵制难改;兵制不改,臣不敢退下来;世风不移,又恐变革不能长久。”
小皇帝问他:“将军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大将军抬头看了他一眼,小皇帝眼神变化全隐在眼底,嘴唇抿着,只剩薄薄一线殷红,使脸颊绷出棱角,说不上是肃然还是愤怒。
大将军并无犹豫:“臣知道。”
小皇帝急促地摇了一下头,脸上绷出来的棱角微微颤动,他无处安放的手指失措地屈伸两下,一把抓住大将军搭在膝头的手。
大将军掌心被他攥的生疼,他试着抽出手,没成功,小皇帝眼睛不眨地盯着他看,过了片刻,竟像氤氲出了一点水光。
小皇帝:“恪之……”
大将军仿佛被那一点儿水光慑住了,不敢做声,小皇帝深吸了一口气,短暂地止住话音里的惶恐:“你在问朕,可不可以让你去死么?”
古往今来,世间少见名将白头,权臣善终,大将军听懂了皇帝的言外之意,他低下头,一时几乎动摇起来,心想:我图个什么呢。
军方已经被他清洗成了熨帖的小棉袄,全国各地半数以上的中层军官来自大将军直系的边军,不论文官那边换几个指挥使,都得先按他的规矩做事。太祖立国以来,没有太平而杀将的习惯,以小皇帝对他的情意,最坏不过软禁——大权在握,性命无虞,他又何苦做那些既得罪人,又让亲朋担忧的变法。
可是……大将军迟疑道:“非臣不惜此身,只是……臣能做到的事,何必再寄托于后人。”
小皇帝指尖发凉,他一时失语,千头万绪一起涌上心头:大半装了天下山海与臣民,剩下的地方满满当当地塞了个大将军进去,两者打得不可开交,几乎分不出轻重。
他在仓皇中几乎要憎恨起大将军来。
小皇帝尖刻地反问道:“你能做到?”
大将军:“请陛下信臣。”
大将军反手用力地握了他一下,他掌心滚烫,似乎带有一腔热血奔涌至今仍未被冰冷世情浇灭的余温,暖得人舍不得放手。小皇帝眼睫微垂,目光空茫地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片刻,猛地收回手提起袖子盖住脸,飞快地眨了几下眼。
小皇帝:“可我心悦你啊!”
大将军蓦地一怔,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