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文武之争便是老辈小辈的勾心斗角,席家不稳,牵制不住文氏一脉,姜衡期就默许了很多小的派众在明里暗里掐着,每天看看他们对敌对一方的弹劾当趣子。
李chūn知是中庸一派,不参与任何党羽之争。他自当好自己的礼部尚书,逢祭祖科举等多费心思而已。李家秉承中庸之道,虽有时碍于时事有所偏倚,也是心中有秤知轻重。比如他可以在文相多次的警示后将文家的某位烂泥扶不上墙的划到金榜里,却从不许任何党羽在三甲上做文章。
李chūn知是有原则的,虽然时不时惹得文相想设个计将他那首级取了,却也在心中明镜一般思量着每朝每代都需要些脊梁,他们是游离于规矩之外的,如磐石一般支撑着这个朝代。
更何况,姜衡期虽然对自己的礼部尚书大人积怨已久,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动他,那么别人又何苦自讨没趣呢?
而萧家,算不得中庸,只是对这姓氏极为看重。依附于萧家的世家不少,而萧氏却还是那个兀自抱团,认萧不认qíng的样子。故而虽说没落有因,却也有着自作自受。
你只认自己的氏族,外族人皆入不得你的眼,偏又权势极大,树大招风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映今日着了个火红的狐毛大氅,入正厅后贴身的小厮将其取下,内着了暗云纹滚金的锦袍。
李映对萧轲的景仰实如滔滔江水,他小萧轲四岁,是今年的探花郎。文采不必说,其父李chūn知也是天下读书人推崇至深的,确实不必在萧轲面前如此自惭形秽。
一开始在玲珑宴上,萧轲也想过这人可能是演技太过拙劣了,不过几句话下来,他已然清楚,自己这是遇到老实人了。
这老实人还一根筋得很,他有一套头头是道却让人啼笑皆非的道理。要是顺着他想,便觉着他这般是极为合乎礼数且极为有理的。怕是只有李家,才出得了这样的儿郎罢。
“行之公子,子瑾今日冒昧登门,礼数不周之处还请公子见谅。”李映一脸的诚恳,端的一派死不悔改。
萧轲:“轲之前在宴上便说了,李公子不必这样客气的。同是一辈,唤轲行之便好。”
李映摇头,道:“不可不可,子瑾对待行之公子是良师一般,礼节不可丢。”
行之公子算哪里的礼节啊?这是坊间对他带了旖旎心思的称谓啊!萧轲还清晰地记得车驾过街,那些个胆子大的姑娘偶尔高呼一声“是行之公子啊!”的光景。
李映是个固执的,萧轲便任他叫了。
茶是上好的铁观音,点心是虞山翠。李映平日不喜甜点,却对虞山翠称赞不绝。
虞山翠其名取自虞山,虞山有红的麦,翠的虞。红麦磨的细粉带了绯色,馅儿用的茶粉和虞树嫩叶的汁。虞山翠做法很多,在原料的基上加各种辅料,便有了各式样的虞山翠。
萧家的虞山翠是偏向正宗虞山翠的,辅料几乎不加,却因厨娘jīng湛的厨艺耐吃得紧。
李映放下茶盏,灼灼地看着萧轲道:“行之公子,你当中庸之道如何?”
“李家之道么?”萧轲问。
李映点头。
萧轲接着道:“浮沉之中,佳矣。盛世之中,固矣。李家人聪明,知道争斗是不休的,中庸之道却可长久行之。”
李映未说什么,纠结了一会儿又问:“行之公子对萧家如何看?”
萧轲一怔,有些想不好如何作答,李家中庸李映未必中庸的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萧轲却任由它过了。萧轲知道这样进行下去是很危险的,自己对李映不知根底,要是他是文氏一派……
萧轲还是从了自己的心,萧家没落后他很少人对提起过自己的想法,即便是歌回也无。
不如相信一次。
“盛极必衰,忠甚为妖,萧家太不知帝王之道了。几代下来也自有腐朽,我们家这一脉,较旁支清明些,然家大业大,主事的还是有糊涂的。”
萧轲本是雅致着如瓷器一般,顿了顿却从眼中生出利器的光来。杀伐气四散开来,李映后知后觉,这才忆起萧家,本就是兵戎。
萧轲言:“不过纵有自身的原因,我二哥,也是不该那样死的。”
通敌叛国,好高的一顶帽子扣在萧家头上,五代忠良的名声一旦尽毁。甫一从战场上回来便入了囹圄,取证,定罪也是极快的。
烧红的铜柱烙在身上,生生灼死。闻着自己的皮ròu焦熟的味道,来长啸一句,将士何辜?忠义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