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头黑发被镶玉金冠高高束起,一袭绛紫华袍及地,一双似挑眉梢,加上手中一柄折扇,当真是“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位,便是如今大渊朝的三皇子,信王楚玄昭。
信王的风流在京城几乎是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会在闲谈时聊起的话题。
传闻,信王曾为博欢喜楼的倩雪一笑踏雪寻梅,也曾为与一俊俏书生拼书恶补四书五经,一桩桩下来,信王也成了诸人皆知的“荤素不忌,男女通吃”的风流王爷。
因此,不知多少攀附权贵之人盯准了他的xing子,姑娘少年的不停往他府里送。
这时,信王却说了一句“没个长处的不必送了,本王爱美人儿不假,却只爱有才的美人。或是能歌善舞的,或是会琴棋书画的,便送来。只一张好脸蛋的以后就别送了,送来的这些便去做个下人吧。”
此言一出,不多时便传遍京城,此后再有送人的便要斟酌一二了。
“王爷见惯了京城的美人儿,也该看看我们江南的美人儿!王爷有事只管提,在下自当为王爷效劳呀!在下知道的,知无不言,不知道的,也定能打听的来,王爷若开心,便是在下之幸了!”这位小公子请了信王爷坐在首座,动作娴熟地为他倒了杯茶,便也坐了下来。
侯庆是本地知州的小公子,奉了父命来好好招待南巡的信王。
这次渊帝照例要派人进行两年一次的南巡,信王直言要瞧瞧江南的美人儿是何等模样,求了皇帝给的这个差事,为此不知多少朝臣觉得他太胡闹,以公事假私心。
小王爷却禀了皇帝后第二天一早就带了一队亲卫溜之大吉了,让一gān朝臣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小王爷一路游山玩水般走走停停,一个多月才到了这浙江一带。
一路上听闻小王爷喜好,巴结逢迎的自是不在少数,言行试探亦是不少。无非是想往上爬一步或是怕一个不谨慎便丢了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
这侯庆也是其中一员。信王才到浙江,便殷切地迎接,请来了酒楼吃饭。只是到底是单纯的奉承还是有所试探便暂时不得而知了。
“哦?知无不言?”信王唰地打开了手中折扇,轻轻摇了摇,扇风带起鬓边发丝,扫地侯庆不禁一颤。
“自然自然,在下为王爷赴汤蹈火亦是心甘qíng愿啊。”侯庆殷切地看向信王,目光触及信王手中的折扇,不由眸色一闪。
只见上等的白玉扇面上书四个大字——美兮公子。
小王爷见他瞧着自己的扇子,不由得合了折扇敲了敲他的肩膀,“赴汤蹈火倒是不必,你且告诉我,这州城之中,哪里美人儿最多便是了。”
“若说美人儿,那自然是玉香楼的姑娘了,那可当真是软玉温香。”
“哦?那,除了姑娘呢?”
侯庆听了不禁一愣,“除了姑娘?”
他拍了下脑袋恍然道,“玉香楼除了软玉温香的姑娘,还有面容姣好的少年,那腰肢儿,若是王爷喜欢,在下必陪王爷尽兴,决不辜负王爷所望……”
侯庆作了一揖,“王爷若不弃,今日就由在下做东,还请王爷给在下一个为王爷效力的机会啊?”
“好,你不错,本王自然给你这个机会。”信王把玩着手中折扇,扇面一转,另一面风格却迥然不同。白色扇面,艳红梅花,如同红梅落雪,雅致清淡。然而雅致归雅致,却不由得提醒人想起信王那红梅白雪的风流韵事。
……
坐在二楼雅间,慢饮小酌,自有无限惬意,微风chuī来,从窗户飘进几片花瓣,散落在信王紫袍之上,为沉重的绛紫平添了几分淡雅和清香气息。
透过窗子,便能看到窗外成片的杏林,chūn风不时chuī过,杏花飘洒,地上远看竟似铺了一层粉色的绒毛随风滚动的绒毯。
“我爱美人,却非美人,东风何故携花落在本王膝上?这岂不是要让本王辜负这江南美景?”
“王爷自是风度翩翩,想必这杏花也是美人所化,必是折服于王爷风度,才借了东风chuī落王爷之膝,来亲近王爷呢。”
信王听罢大笑,“你果然不错,本王没看错你。”
“王爷青睐,是小子福气。王爷气泽深厚,玉香楼的美人儿们,定也是期待王爷恩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