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地下铁_作者:马伯庸【完结+外篇】(69)

2017-11-15 马伯庸

  这条石蛇废墟在山里一路穿行,时而越过丘陵,时而绕行林中。这两个姑娘有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向导,也不辨东南西北,跟着石蛇埋头疾走。沿途大张发现有几段废墟还没有完全坍塌,尚留有残壁或石顶。从这些断垣残壁推断,废墟在未损毁前,大概高度只有五十厘米,上头还加了盖子,构成了一截宽七十厘米、高五十厘米、长度未知的方形管道。大张小张都不是考古专家,对这下水道一样的东西到底是gān吗用的茫然无解,也不是特别关心。她们走了约莫半个小时,石蛇终于在一处山隘终止,它的尾巴与一堵高大的青砖石墙垂直相接,构成一个“丁”字。管道和墙壁之间被砖头弥合得严丝合fèng,怎么看都像是从长城上接过来的一条下水道。

  “会不会是用来让什么东西进出的啊……”大张看着这构造,没来由地冒出这么一个念头。这时候小张发出一阵欢呼,说:“看我的直觉灵不灵?”她抬头一指,大张看到那高大的石墙上有一个残缺不全的烽火台。毫无疑问,她们终于抵达野长城了。更幸运的是,管道与长城相接的那一段恰好已经坍塌,城墙像是被pào弹打中的巨人,下腹部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碎石与断砖如内脏般流泻到地面,堆砌成高低不平的形状。人们踏着这些阶梯,轻而易举就可以翻上那些废墟,踏入长城之内。

  她们两个一看到长城,顾不得研究那段奇怪的管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了,两个人兴奋地往长城里面冲。这里的城墙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凹陷处,所以离地面最近,两翼展开向上变得很陡峭,比古北口火车站下山还陡,步道上勉qiáng能看出台阶的痕迹。她们两个选择了向右侧攀爬,手脚并用,费了不少力气,终于爬到了烽火台的顶端。这时候她们才发现,这一侧看着低矮,另外一侧却是险峻山崖,几乎是九十度角的峭壁,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深谷密林。侧面的垛口已经全没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城墙,没有任何防护。人站在边缘向下看,双腿会不由自主地变软。望着如此壮丽的山景,两个人都非常兴奋,又是叫又是跳,充满了成就感。

  这时候,小张出了一个主意,她觉得应该沿着城墙继续朝前爬,起码爬过十几个烽火台,才算真正到过野长城。大张向远处眺望,看到这一带的长城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随着山势跌宕起伏,往返盘转,很难看到全貌,也不知道状况如何。大张有点犹豫,觉得这么走有点危险,但小张坚持要去,反复恳求,还说直觉告诉她这一路会非常顺利。大张拗不过,只好同意,不过她叮嘱小张,说一定要沿着城墙内侧走,绝对不要靠近峭壁那一边。这一带太安静了,万一出了事,想找人来救都很难。

  出发前,大张抬手看了看手表,时间是上午11点整。

  接下来的方向叙述非常混乱。大张后来一直坚持说,她们在向东走;小张则认为是在向西。但作为叙述者的我的朋友,坚持说她们应该是往东,然后伸手指向南方。这种前后的矛盾让我大感困惑。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她们从跟随管道废墟开始,就已经丧失了方向的正确判断。

  我仔细研究过古北口附近的卫星地图,国老头最初给出的方向就有大问题——从卧虎岭走长城绝对到不了金山岭,因为两者之间隔着古北口公路与cháo河,没有城墙相连。作为本地人,国老头不应该不知道这些。他为什么说谎?不知道。而大张小张她们也肯定不是在卧虎岭,因为卧虎岭可以俯瞰到铁路,她们不可能忽略。唯一的可能是她们被国老头的“一公里”指错了方向,又被石蛇废墟稀里糊涂地带入了卧虎岭以西的野长城,和最初计划一路向东的路线完全相反。这一带因为地形太过险要,几乎没有游人,而且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就连当地人也很少来。

  当时,大张和小张对这一切浑然不觉,只顾着高兴一路攀爬。她们爬过六七个烽火台以后,坐下来吃了午饭。大张打开手机看了一下,没有信号。小张还拿起石头,在城墙上歪歪扭扭地刻下一行字:到此一游。吃过午饭以后,两个人开始继续沿着长城前进。

  人的jīng神状态有时候很奇怪。当你连续做事qíng成功时,整个人就会变得好似打了兴奋剂一样,进入一种奇妙的亢奋状态。这种状态下你很难觉得疲劳,大脑与四肢变得非常敏锐、灵活,但负面效应是,往往会忽略掉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大张和小张就处于这种qíng况。经过了一晚上的担惊受怕和一上午的艰苦跋涉,她们终于得偿所愿、苦尽甘来,见到了专业驴友也很难见到的奇景,心中的兴奋与自豪就不必说了。她们身轻如燕,沿着长城废道一路走下去,连续翻越了不知多少个烽火台,丝毫不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