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如果说小乘佛法是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那么大乘佛法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持“八正道”正法(即“修三学持八道”)。而大乘佛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最后,从佛理上说,大乘与小乘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小乘主张“我空法有”,简单解释就是否定主观,部分承认客观,略带唯物主义思想。而大乘主张“人法两空”,全面否定主观与客观,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xing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即“xing空幻有”。
玄奘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的讲了有大半个时辰,台下那些和尚跟很多人都听的如醉如痴,直到玄奘停口不言,仍然意犹未尽,满脸热切的看这玄奘和尚。
玄奘冲我微微合十道:“大乘佛法,奥妙无穷,贫僧才疏学浅,也只是略有所得而已。三七道长若是有意,到可与贫僧共同参悟。”
有点儿目瞪口呆,先不说对佛学感冒不感冒,就是玄奘和尚这份学识,这份口才,那就是我得一百二十度仰望的看出来了,今儿绝对不能铺开了乱扯,言多必失,咱肚子里这点儿东西,拿出来不够人家两下掰扯的。得找到重点,寻求突破,然后再说。
“玄奘大师,您讲的佛理虽深,但却是照本宣科而已,只要假以时日,大师将这些经书译出,大家都读得到。是非对错,自有评论,三七虽然不才,却也不屑就这些表面文字多费周章。大师一路西行经年,身感体悟之下,必对佛理有所参悟,三七所感兴趣者,乃大师所悟之佛理也,还望大师不吝赐教”我遗憾的摇摇头,装着一副镇定的看着玄奘。
台下顿时一片议论之声,更有玄奘的粉丝嘘声不断。
可是玄奘却又是惊讶,又是激动的看看我,合十行礼道:“三七道长果然法理jīng深。确如道长所言,法不自悟,乃假法。**有形,而法理无形,纵将**倒背如流,却不去自身体悟者,学非所学也道长果然高人也”
玄奘和尚一番话说完,满场寂静。有学之士相互望望,拈须颔首。
“大师即有此言,定是有所悟,还请赐教”也不管高人不高人的了,咱是死撑,撑到哪儿算哪儿了
玄奘微颔首,朗声道:“贫僧所学所领,总而述之,乃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qíng无qíng,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修断中,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不受境转,心得解脱,证‘唯识实xing’,得大菩提。”
假装明白的点点头,然后闭目想了想道:“如此说来,玄奘大师所jīng研者,可是‘二我’(人无我、法无我)、‘三xing’(依他起xing、遍计所执xing、圆成实xing)、‘五法’ (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体、相、用之法?”嘿嘿,这个我熟悉,唯识宗六经十一论俺可是记忆深刻的,上辈子练毛笔字时,抄的就是这个当真老天保佑,玄奘和尚居然是唯识宗的(其实唐三藏就是中土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玄奘和尚有些迷糊了,愣了半晌问道:“三七道长莫非也曾至天竺学经?否则怎知‘三xing’、‘五法’、‘八识’之说?还请问何谓‘二我’?”
台下一片哗然,三藏大师居然向一个道士请教佛学?这太震撼了
呃……,忘了,玄奘和尚还没把经书译出来呢,照理中原应该没人知道这个。还有‘二我’之说,难道玄奘自己都还没参悟到?那让我咋解释?
笑笑道:“玄奘大师着相了百川归海,万法归宗,何谓‘宗’?宗者,道也大师身体力行,yù证菩提,何谓‘菩提’?菩提者,道也佛法,道法,名异,而理同,皆是求证天地至理,超脱自我之法。‘人无我,法无我’若得‘二我之境’,便得以证道了”冲玄奘稽首道:“三七之言,大师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