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一出,朝野震动。
第38章
北伐!
这是靖和一役以来,朝野上下第一次只剩一个声音。
比起靖和二年的士子宫门请愿,这一次的呼声更浩大,上至百官,下至百姓,无处不在。
赵德御以龙体不适为由,拒见众人,就连吴皇后的劝说不曾入耳。如此拖延了三日,勤政殿中出来一道圣旨——大意是立普安郡王为太子,代为监国。
赵瑷接到圣旨时正在厉行的引领下巡边。赵德御的改变时有目共睹的。若在以前,赵德御断不会让他到军中,可这一回却让他跟赵珏都到了荆南这边,说是要他们好好学一学国舅爷与厉行的行事。
只是真正接到这样的圣旨,赵瑷却还是呆住了。
太子!虽然杨攸一直让他去争这个位子,可赵瑷还是觉得它离自己非常遥远。毕竟赵德御正值壮年,连择皇子也是在众臣bī迫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绝非qíng愿。
不只是赵瑷,各方也被赵德御这一圣旨震蒙了:赵德御这是心生退意!
国舅爷却是一切照旧,照旧是忙碌于各方的布置,照旧是与各地练习,照旧是给弟弟写信,照旧是与方笑世对弈……心里似乎永远兴不起波澜。
方笑世屈指一算,大概是从得知李老病逝那日开始的。从那时起,国舅爷就更忙碌了,闲下来的时候甚至会主动管起州务。
李宝曾悄悄问方笑世:“先生好像有些不对劲?”
方笑世也说不上来。喜欢上这么一个人是很辛苦的,因为他绝不会把心里想的东西告诉你,甚至不会给你留任何蛛丝马迹。
但方笑世隐隐能猜到原因。虽然李伯纪早已与国舅爷断了师徒之义,可国舅爷心里却一直把他当老师。
有些事,越是装作不在意,就越能显出他的在意。比如此时佯作忙碌、佯作平静的国舅爷。他定然不知他这样的做法看在别人眼中有多反常。
可是方笑世没法劝。
国舅爷是多通透的一个人?别人能讲出来的道理,他看得比谁都明白。可有些东西不是看明白了就能迈过去。
国舅爷所遇到的就是这样一道坎。什么生死有命、什么人死不能复生、什么节哀顺变,说到嘴边都觉得太无力。
方笑世也曾想陪他喝酒。
但国舅爷却不喝,只说还有很多事要做。
亲他吻他,他也会如往常一样回应,甚至还会笑着说“yù求不满?嗯?满足你。”
简直就像把自己封在了石头里,让人无从下手。方笑世也没辙了,只能任由他继续自欺欺人。
接着赵瑷赶回朝监国,赵德御却连他也不见。朝臣bī迫的对象就换成了赵瑷。
赵瑷数次请吴皇后帮忙请教,得到的答复都是“自行决定”。看着主战派递上来的请战奏折,赵瑷有些难以置信。
终于要北伐了吗?
厉将军说了,如今是最好的时机,若能趁狄国乱起时兴兵,一举夺回北地也并非不可能。
无数人心心念念的北地!李老死前悲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北地啊!
赵瑷坐在殿中许久,终于在杨攸的注视下批下一个“可”字。
是建炎十二年chūn,东明以厉鹏展为帅兴师北伐,国舅吴怀璋任监军。
誓师之日在即。
国舅爷遣人将这些年整理出来的狄国密报jiāo予厉行,厉行给了他一份回礼。国舅爷看到厉行送过来的东西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里没再出来。
方笑世翻窗入内,只见国舅爷坐在案前,手里仍拿着一份未开启的信。
方笑世没有说话,静静站在一边。
他看见了——那封信上写着“吾徒怀璋亲启”。
吾徒怀璋。
而国舅爷盯着那绝不会错认的字迹,只觉得眼眶里有东西在发热。
那是在家乡,在母亲亲自把自己送上死路的时候,有人在人群中叹息:“杀人能祭鬼,杀何以祭人。”——就是说“你们杀人来安抚荒鬼,又拿什么来安抚被你们枉杀的人呢?”然后让身边的大胡子校尉把自己救了下来。那时中年文士温文儒雅,自有让人信服的气度。
那是在汴京,生徒满天下的国子监祭酒分外地照料他,对他说“考赢从之,就送你一坛好酒”,在他或儿戏或敷衍的功课上怒批“竖子!”转头又威bī利诱,要他好好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