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糙墩卖?”老大爷狐疑的看那年轻人的背影。
这老大爷是赵大军的父亲,名字叫做赵全。他的手很灵巧,会点木匠手艺,也会糙编。
他家里边用的箩筐,还曾经得胡晓雯青睐,编了好多用来放桃子。
糙编的家用工具很多,比如说簸箩,箅子,收纳盒等等,这些小玩意赵大爷都会做。
晚上赵大军回了家,赵大爷就跟儿子说了一下这个事qíng。
“要是真能挣到钱,我就多做一些。”赵大爷说。
最近他家的儿子在谈亲事,赵大爷就想着多攒点钱。
赵大军跟着胡晓雯gān有三年多了,胡晓雯给他们这一批最早的员工工资涨到了两千五百元,每年丰收季结束和年底的时候都会给发一个厚厚的红包。
这些钱积攒下来也有几万块钱,再加上家里种地,村里边的收购价高出收购商很多,也赚了几千。
老赵家这些年也攒够了媳妇本,准备给儿子娶媳妇了。
以前他家的儿子是个哑巴,本来就不好说媳妇。好不容易家里攒下点钱,赵大军他娘又病了,钱都用来看病,更没钱取媳妇。
现在家里老婆子身体大好,能下地做饭送饭,儿子也成了果园里的领导,赵全就请了媒婆,打算给儿子说个媳妇。
赵大军三十多马上就要四十了,这样的年纪原本是说不上什么条件好的媳妇的。
可是他们桃溪村最近两年发展的红火,家家户户只要是能动就能挣上钱。
再加上村里边有了自己的企业,只要是个人头,就是襁褓里边吃奶的娃娃都有钱领。
这样的条件,让十里八乡的单身男女都想着从桃溪村找一个对象,要是能跟桃溪村的姑娘小伙结亲,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给赵大军说上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快要三十岁的姑娘,跟胡晓雯差不多大。
只不过这个姑娘可没有胡晓雯那样的福气。
她家里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奶奶,底下还有两个弟妹。
为了拉拔家里的弟妹,她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几个城市辗转,用微薄的薪水供两个弟妹上完了学。
两个弟妹毕业之后,她就回到了家乡,照顾奶奶。
她嫁人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带着她的奶奶。
就因为这么一个条件,吓退了不少人,让她一直等到了现在。
赵大军家里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姑娘xing格坚qiáng,有qíng有义,是个好的。
家里边有一个老奶奶要带过来也不算什么,好歹现在赵大爷身体硬实,老婆子身体也慢慢变得比以前好。
两边说了说,都对彼此的条件能够接受,就见了个面。
姑娘长得不漂亮,但是利利索索,gāngān净净。
赵大军虽然不会说话,却体格不错,看起来也很实诚。
俩边都很满意,又见了几次面,相处了一下觉得可以,谈婚乱嫁就提上了日程。
第134章
姑娘名叫史学芸,因为自己家里边做主的就只有一个奶奶,就自己跟奶奶商量。
她出嫁之后,带走了奶奶,家里边的房子就空了。这房子史学芸自己不要,将来留给弟弟结婚,这样弟弟结婚的房子也有了。
他们家里边比较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嫁妆。
史学芸很直白,既然家里拿不出什么嫁妆,也就不打算要男方什么聘礼,只要能置办起新房,人就嫁过去。
她说是这么说,赵大军却不可能真把婚礼办得那么寒酸。
赵大爷给儿子凑了凑钱,赵大军就去村委批了宅基地。跟葛师傅的施工队打了商量,让他们加工加点,先把房子给盖起来。
宅基地的位置,赵大军听了胡晓雯的建议,选在了将来要修辅路的地方。
将来也开个门脸,可以让史学芸做点小买卖。
把这钱用来修新房子,赵大军家里边是真的没啥钱了。为了明年chūn天的婚礼能办得像样一点,赵全对任何可以挣到钱的途径都很关心。
听了那个年轻人的建议,赵大军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
他去果园上班之后,就向胡晓雯询问意见。在赵大军看来,胡晓雯最是有能耐、有本事。
要不是胡晓雯跟他说,赵大军还想不到把宅基地选到辅路边上,将来能做门脸赚钱呢。
胡晓雯听了之后觉得挺新鲜:“做糙墩的生意能挣钱?”
赵大军点了点头,用手机记事本打字:“是啊,我觉得这个事qíng挺玄的。咱们这边有集市,集市上边也有卖糙编物件的。五块钱,十块钱,买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