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家五口人,莫非是我等的克星么?”
刘玄靖沉吟半晌,低声道:“速回总堂,加固南郊望仙台。一切等教主回来再说。”
刘玄靖将解药扔给随从,与邓元超一晃而没。
第二十九章 天梯神功
杨钦义手捧圣旨,坐在车中,向嵩山行去。他一路沉默寡言。废灭禅宗的差事落在他头上,偏生他是一个佛禅信仰者!
自从禅宗分为南禅北禅以后,少林寺在禅学的思辩上,已经衰落。文采全让慧能带到南方去了。但少林寺却是禅宗最早和尚最多的祖廷,而且武僧集中,要散少林武僧,只怕很难。
而且少林武僧有一个很硬的杀手锏,那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次兵败,曾得少林寺十三名武僧救助,为此李世民封少林寺为“天下第一名刹”,并赐十三僧立碑为纪,准绘十三僧救唐王的壁画。
虽然此次废寺散僧,法度上对少林寺特别优惠,只怕僧人也无法接受。平章事李德裕会同两街功德衙,商定只收少林金佛银佛,不收铜佛,不毁泥木佛,更不拆少林寺一砖一瓦一糙一木。
僧人准留六十,其中文僧四十武僧二十。其它寺庙就已列入废寺散僧的范围了。
杨钦义当时就预计很难,所以赵归真说若有人反抗,他将亲自出手。只是两人各走各的,杨钦义决定,等赵归真来了,再一起宣旨。那样,禅宗恨的就是赵归真而不是他杨钦义。
车轮滚滚,少室山已经遥遥可见了。
只听得前面传来一阵歌声:
了了见,
无一物,
亦无人,
亦无佛。
一个胖大和尚,手中数着念珠,腰间却挂着酒壶,粗声唱着,大步走来。
杨钦义令车夫停车,伸出头问:“请问大师,你唱的是什么歌?”
和尚道:“《证道歌》。”
“是玄觉禅师的《证道歌》吗?”
“玄觉禅师是谁?不识此人。”
“大师唱‘亦无人,亦无佛’,那是什么意思?”
“功德使大人连这亦不懂么?”和尚笑道,“大人平日喝酒吗?”
“自然喝的。”
“那就是了!”和尚说着,大步离去。
杨钦义大声问:“大师哪里去?”
“自行散去!”
杨钦义大吃一惊——拆寺散僧尚未开始,和尚却自行散去,这是怎么回事?
马车又向前行,前面又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穿着僧袍,头上亦有戒疤,但肩上却扛着一把锄头,他大声唱道: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杨钦义又令马车停下,大声问:“大师唱的可是玄觉禅师的《证道歌》?”
和尚单掌唱喏道:“正是。”
杨钦义叹道:“本官平生最慕的就是你们禅宗的洒脱。只是前头那位大师唱什么‘亦无人,亦无佛’,本官却是大惑不解。”
“大人为何大惑不解?”
“如若‘亦无佛’,大师为何作和尚?”
“大人差矣。大人做官,是为了皇帝么?只怕是为了荣华富贵。做和尚是为了礼佛么?只怕是为了灭苦。做人要灭苦,靠得住佛吗?比如大人带了圣旨来废佛,佛又能拒绝吗?所以和尚唱‘亦无佛’。”扛锄头的和尚用手指了指他自己的胸膛道,“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个老臊胡,释迦老子是gān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①灭苦,只有靠自己喽!”
杨钦义惊骇得哑口无言。
扛锄头的和尚大步走去,随在马车后面的官兵无不惊愕注视,不知这是什么和尚!
和尚高声唱:
和深山,
住兰若,(注)②
岑岑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江月照,
松风水,
雾露云霞,
永夜清宵,
境静林间独自游,
清寂安居实萧洒。
杨钦义大叫:“兰若更在当拆毁之首!”
那和尚回答:“那就到深山中去吧!”
“大师在深山中吃什么?”
“吃锄头!”
锄头可种地,可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