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浮生之倾国_作者:知北游/梦里浮生(114)

  但军qíng再不知悉,军中几员大将却不知不觉也认识得熟了。这次亲征的三军,左军统领为天津卫调来的威武伯刘秉忠,右军统领则是在南京征调的勇义侯高东华,殷螭坐镇中军,然而他虽号亲征,其实于军事半分不懂,殷螭倒也自认其短,于是将新赏识的浙江守备袁百胜提升为中军先锋营营管,诸事jiāo付,在实际上统领中军。于是这一支名为天子统帅的大军之中,实际上是以刘秉忠、高东华、袁百胜三人为最高将领。

  这三名大将之中,威武伯刘秉忠是林凤致在被殷螭qiáng行带出京时,于天津卫就曾见过的将官,只是那时林凤致高烧正自晕乎乎,qiáng撑着穿上官服拜会过一次,也没有什么话说。而到了亲征军中,见面机会也不多。刘秉忠乃是太后亲侄,刘后的嫡亲长兄,却比刘后要大上近二十岁,一副jīng明qiánggān的武官模样,也不知道是否受太后姑母憎恶林凤致的影响,他对这位身任太子少傅兼西南宣抚使的林大人颇有点高架子,偶尔遇上都是鼻孔朝天爱理不理,连殷螭也说合不得——当然他也根本无意说合,相反看到林凤致与军中将领不合,倒是颇为高兴,巴不得小林越不受军中待见越好。

  刘秉忠几乎从来不在人前与林凤致说话,要说也是以极其傲慢的口吻询问公务,林凤致只记得他当众问过自己一回,那还是大军已平湘西,进发入贵州去征云南的路上,宣抚司跟在后面赶上与大军会合时,刘秉忠忽然问道:“林大人,过几日要拟告安南国的宣谕文,你可准备好了?”林凤致一凛,拱手答道:“多谢将军提醒,下官这就备办。”刘秉忠哼了一声,道:“这一回gān系不浅,你们宣抚司可莫要误事!”

  然而,如果说刘秉忠的傲慢态度教殷螭暗中窃喜的话,右军勇义侯高东华跟林凤致的jiāoqíng就让殷螭颇为不慡了。高东华同刘秉忠一样是开国元勋之后,封爵还在刘秉忠之上,然而从先祖起就镇守南京,不免缺乏几分风光,在三军之中虽然地位足以与刘秉忠抗衡,亲信程度却大大不及,所以不免沾染上留都官员所独特的牢骚习气,私下颇有点与左军不对眼。他虽是武将,但世代居住东南之地,早已学得文采风流,尽管年近花甲,戎马半生,却仍以儒将自许,在南京时便与吴南龄之辈文人墨客来往频繁。林凤致乃是受吴南龄引见而与他认识,自身也是青年饱学,高东华正嫌军中粗人多而文人少,一肚皮的才华无人赏识,难得有这么一位文友自留都随军而来,能不相投?于是只要军务一闲,便进城去宣抚司找林凤致大谈诗书,呼为“小友”,俨然一对忘年文字jiāo,竟比殷螭找林凤致还来得密切。幸亏高东华年纪太老,殷螭还不至于呷上飞醋,心里却不由暗生警惕。

  而且这回出征的三军,因为军qíng紧急,左军是刘秉忠自天津卫带来一部分嫡系属军,在南京征调了另一部分;中军是袁百胜领了浙江沿海的一枝抗倭手下,在南京征调数千员,到湖南后又调集了一部分湘军。这两路大军都显得有点拼凑,惟独高东华所率领的右军,全是他守备南京的直系属下,用起来如臂使指一般的得心应手——这样的qíng况,使殷螭不得不疑心林凤致与他大套jiāoqíng,别怀用意,却又不好公开发作,于是悄然不动声色的,尽量将右军的征讨任务安排得离后方远一点,隔绝宣抚司与他们的联系,免得林凤致借机作怪。

  反正殷螭的原则就是:对小林再好,也决计不能让他接触到实权,这家伙兴风作làng的本事委实太qiáng,稍不提防,多半自己又要象上回妖书案一样大吃其亏!

  按理说如果实在忌惮,就应该用上内阁所献奇计的后半条“借刀杀人”,在平乱军中随便找个由头,将林凤致悄悄做掉也就算了,可是殷螭如今却只想“做”——和小林上chuáng——而不想“做掉”,所以殷螭有时想到“色字头上一把刀”这句话,便不由得苦笑,心想这真是一把利刃,明知他不是好相与,却无论如何弃绝不下,以至于自己甘冒被刺伤的危险。

  然而这又真完全是“色”的缘故么?因军务倥偬,大军进发与宣抚司每每不同步,所以虽然同军,却又常常一隔就好几天不得见面。这样的时候,殷螭便会生出想念来,奇怪的是,这种想念老是跟当初在坤宁宫做过的那个令人心痛的诀别梦一样,忆及的时候,并不去想他的容色和身体,却仅仅只是他的人——那个一直不肯放弃和自己作对的,那么可恶,却又思之可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