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浮生之倾国_作者:知北游/梦里浮生(141)

  俞汝成自然不可能知道林凤致是在与殷螭bào力诀别之后才来自投罗网的,所以也不可能明白,当殷螭收复昆明,满城大索挖地三尺也找不到林凤致的时候,第一个念头肯定是小林已经死了——实际上林凤致也确实险些死在了俞汝成的bī迫之下。

  然而这些消息一出,以殷螭的聪明劲,登时又会猜到林凤致肯定没死,如果当真死了的话,俞汝成方面根本不用放这些传言,以绝林凤致的归路。

  林凤致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希望殷螭是相信自己死了的好,还是知道自己生存的消息更好,或许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想象,这期间殷螭的心qíng,究竟是怎么样的大起大落,反复煎熬——林凤致不是喜欢去计算感qíng的人,在他的盘算中,一向将qíng摈除于外,所以实在不愿意去考虑一下,到底这一份业已被自己断言“今生没有余地”的qíng意,究竟多深多重,抑或是痴是狂。

  所以在这个时候,想到殷螭会知道自己存活于人间的消息,一阵悲酸之后,林凤致紧接着便是一个冷静的念头:“他既然知道了,那么,也只好盼他能理会我的意思,做出眼下最应当做的事了——可是他能理会得么,又肯做不肯?”

  林凤致给自己的答案仍然是:不知道!

  林凤致从来不怀疑殷螭的小聪明,却很瞧不上他的大主张;自己行事一向以理度之,难得如这回感qíng用事一把,殷螭却是什么时候都不讲常理,甚至也不遵循常qíng。

  第64章

  殷螭常常以非qíng理之中的行为,让林凤致意外的同时也感到失望,可是这一次居然能够不负林凤致的意思,遵循了qíng理,或者说服从了局势一回,林凤致却在终于不用对他失望的那一刻,有一种意料之外的百感jiāo集。

  这种百感jiāo集,一时竟说不上是喜是悲,只能让林凤致对着送到自己面前的一份官府榜文抄件,点头微笑,而又恍惚出神。

  这是一份公开表彰的诏谕,如是写道:“太子少傅、西南宣抚使林凤致,护驾有功,捐躯赴难,不幸戕殒,朕甚哀焉!特追赠天子太傅衔,追赏三代封赠。班师之日,衣冠入葬,朕当亲临致祭,以彰人臣忠义之节。”

  送这份诏谕抄件来的孙万年,只是在旁边摇头,道:“鸣岐,我道恩相qiáng留你,已是够狠,不料这篡王比我们更狠心——他是bī你非死不可了!”

  殷螭已经知道林凤致生存的消息,却还是将他当作已死,并且给予隆重封赠,将他定义成为护驾忠义之臣,其用意只有一个,就是bī林凤致必须担负起这个忠臣之名,万万不可丧节投降,致遭唾骂。

  本朝清议最是讲究这个忠孝节义之名,做人臣的谁愿意被人说作不忠rǔ节?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本朝开国之初,太祖尚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曾经俘获旧朝一个著名大臣,费尽口舌将其劝降,为太祖打下锦绣江山献出了不容忽视的力量。但这个大臣在旧朝也是声名显赫,被俘之初,有流言说他已死,旧朝末代君王还曾给予封赠与致祭,结果这人不死反降,登时被官方与民间都骂作背主忘恩,不忠不义,就连本朝太祖也对之厌恶不齿,编国史特意将他放入贰臣传——有这样一位贰臣的榜样在前,此后本朝臣子,谁敢再做这种贻羞子孙的丑事?尤其是被皇帝封赠表彰过后,还不速死而胆敢求降图生,那除非是彻底丧了气节、丢了廉耻,根本不将自己的名誉和脸皮当做一回事了!

  而曾经为挽回名誉不惜自投大理寺、付出重伤殆死代价的林凤致,到底是将xing命看得要紧,还是将气节看得要紧?其答案是昭然若揭的。

  所以封赠奖赏一出,林凤致可以死矣——是君主亲自给出了死的名头。

  追在孙万年之后而来的俞汝成,想法却同孙万年大大不一样,他想阻止林凤致看到这份诏谕未果,只能面色铁青,而又神态凄凉的喝道:“子鸾,这定是你的主意!你事先跟他说定了的主意,是不是?你便是宁死也不留在我这里?”

  林凤致只是神色恍惚的微笑,眼中分明是一片承认。

  因为这的确是林凤致的主意,在逃亡之初和殷螭吵架的时候说过的话:“小臣为陛下捐躯赴难,日后莫要忘了一道身后封赠,就是陛下圣德了。”

  说这话时候的林凤致,未尝不是有几分认真的,因为当时提出自己投获被俘、让殷螭得以安然脱身的主意,实在是最正确也最有效的主意,林凤致并非临时起意才舍身护驾,而是在那一日之前,就仔细考虑过这个可能。只是,在诀别那一日之前,局势还没有到了必须牺牲自己的地步,而且自己也没到了愿意为对方赴死的地步。林凤致几乎从来不将殷螭当作君王看待,什么臣为君死之节,自然也淡薄到了忽略——忽略,而非忘记,怎么做才是最好,是林凤致这样谙练政事的臣子,遇险时的第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