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浮生之倾国_作者:知北游/梦里浮生(221)

  汉城一失,小西清太部也不敢继续留在虎飞岭,登时火速南撤,也来不及再次游说殷螭。袁百胜跃跃yù试想追杀他们一回,以报幼年被倭寇屠灭全村之仇,殷螭不好意思qiáng拦,只劝了一句:“仔细高子则缀着拣便宜。”岂料他的乌鸦嘴向来灵光,这话一说毕,高子则大军已自平壤出发南下的消息便接踵而至,袁百胜不得不打消追杀倭人的主意,加紧防范本国人前来征讨。

  高子则在平壤城中被袁军同室cao戈打得甚惨,料想这次大军南下没有不报仇之理,袁百胜在虎飞岭扎紧营盘,加意防守,只等决一死战,谁知这番准备却落了个空——高军居然避开了虎飞岭,自海州转向延安、开丰,一路往汉城而去,连袁军的边都未曾擦着。

  这等不计本朝仇、先为外国忙的高尚作风,使殷螭和袁百胜大大惊愕了一回,不知其故,也只好置之不理。过了很久之后,才知道乃是朝廷指示。

  原来高子则败回义州,立即上奏朝廷告变,其中不但禀报袁百胜叛乱,还同时指责林凤致串通谋反。他不知道有殷螭在里面作怪,殷璠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不敢明说,这等军qíng大事也不好留中,皱着眉头发下兵部议处。袁百胜的眷属早在决意随殷螭反叛之初便已悄悄藏匿,搜捕不着,向来说话喜欢走极端的言官们便建议赶紧抄斩林凤致满门,与林凤致有jiāo谊的大臣们又纷纷上疏回护说qíng,言道林太傅缺乏谋反动机,请求皇帝先察明qíng由,朝堂上登时吵成一锅粥。小皇帝左袒不是,右袒也不敢,正在犯难,幸好林凤致与赵大昕的认罪分辩疏紧接着也从朝鲜送来,还加上林凤致的密揭,单独向皇帝说明此事。

  密揭乃是内阁大臣的一项特权,可以不经挂号而直接呈上皇帝进行秘密沟通,林凤致没有入过内阁,但好歹也是一品大员天子之师,这项特权也是有的,所以申辩起来,比旁人更加占得便宜,若以殷螭的酸话来说,就是:“有单独灌安康那小鬼迷汤的能耐。”于是这一大碗迷汤灌下去的结果,是殷璠亲自下旨为先生说话,声称太傅实有隐qíng,暂时不能公开,眼下当务之急是北寇和倭军有联手共犯天朝之心,如何应对?

  北京这几年被北寇打怕了,居然这回又加上倭人来cha一脚,这个惊人消息镇得嚷着要抄斩虞山林氏的言官们也搁置了争端,赶忙一窝蜂各献对策。但北寇的势力是天朝所难以打击得到,只能继续加紧北面边防;平倭平了六七年,也未见成效,拿什么来保证短期内便能将他们从朝鲜的土地上赶将回去?所以朝廷总结出来的“北防蛮、东拒倭”的对策,喊得响亮却不甚实用,只有一条是可以实际采纳的,就是再次增兵去朝鲜,并且要派水军,务必守住海上防线,免得下次北寇再来的时候,小皇帝连浮海而逃、避难南京的路子都被掐断了。

  这一条建议也不是没人反对,因为殷璠每逢北寇来袭就避难南京的举动,朝堂上也不是全无异议,不少言官都拿出北宋寇准谏真宗的例子,以证明寇至之时天子南狩西幸,都绝对不是好作风。尤其是自北京跑到南京,不免使北京兵部觉得大为丢人,这举动岂非嫌弃北京军防不力?所以这次提出海路不能断,便立即有兵部的热血派言事官跳出来发言,使了个激将之法,称口口声声要避难简直是懦夫作风,京城左近二十余万守军是gān什么吃的?主要负责人刘太师岂非大大失职!

  这个激将法没能成功,反而使太师刘秉忠拍案大怒起来,因为兵部拉错了同道——虽然每次皇帝跑去南京避难的行动颇是显得北京军队无能,但是皇帝不在京城,刘氏手中所握权力便比平素来得要大,翻天是不敢,却又焉能自弃重权?所以刘太师义正词严的以重臣加国舅的双重身份出来发话,言道今上chūn秋正富,尚未大婚,龙体系社稷之安危,万千之重,不可轻在险地。这言下之意便是,万一小皇帝有个闪失,岂非绝了仁宗皇帝的血嗣?这般大罪谁担当得起!

  这句话的分量自然不轻,而且朝中百官多是嘉平旧臣,经历殷螭的永建朝胡闹之后,人人更觉得嘉平帝宽仁厚道——主要是绝对不会跟百官作对、打大臣廷杖,更别说心血来cháogān些跑去江南游玩、自己御驾亲征的出格勾当了——而殷璠乃是嘉平帝所剩唯一子嗣,所以大臣们其实对这个着力扶持上来的小皇帝,十分带有爱护之心,于是刘秉忠一句话砸得满朝无语,也算刘氏一派这些年常常和林凤致为首的清议派论战对掐,锻炼得功力大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