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浮生之倾国_作者:知北游/梦里浮生(325)

  他所谓的三次,前两次便是妖书案与兵谏,那两回殷螭都是格于形势,不能杀掉林凤致,因为“别无选择”,理所当然,于是也没有人相信他自己心内爱恨纠结的人天jiāo战——所以殷螭觉得,自己一腔qíng意,始终无人能信。

  尤其林凤致这样冷静理智的xing格,从来便不把事体寄托在一个虚无飘渺的“qíng”字上面,这最后一刻的至qíng爆发,或许他只当是事理必然,不用再被自己的胡搅蛮缠打乱步骤,使计划最后有可能出现险qíng——多半他还松了一口气呢!

  殷螭觉得这样哀怨颇是小家子气,可是又不能不耿耿于怀,絮叨不休。于是林凤致便望着他笑,眼神清澈如水:“不,其实我都信的,三次都信——不用什么证据,我心里相信。”

  其实殷螭抱怨不被相信的时候,也不能十分信得过自己——他常常在想,如果那形势不曾到山穷水尽的绝地,又经小林暗示指出柳暗花明的前景,让我到底别无选择的话,我会不会乖乖的求取这个两全其美,用已经不可得的功名利禄,换取下半生的温柔爱恋?

  殷螭生即富贵,养成贪懒,所以对钱财倒不是很上心,对功业也是没抱什么大志向,做皇帝也是想要无人约束、肆意胡闹的感觉,却并无正经担当,如果代价太大,自由被拘,那还不如不做的快活——话虽这么说,但是上位惯了的人,要以重新安排的庶民身份,在江南的乡村中过平凡的小日子而终老,想想都实在乏味,确实他也不会好端端的自愿做出这么高风亮节、为相爱舍弃一切的自我牺牲事。哪怕再自诩深qíng厚意,都未必能够。

  可是殷螭到底不曾抱怨林凤致使自己舍弃一切,相反却小心翼翼的,再喜欢没事算帐也绝口不提自己为他舍弃了这么多——因为在实质上,林凤致舍弃的也许更多。

  林凤致离京之前,吴南龄便入了内阁为首辅,次年主持修国史实录,应老朋友之请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嘉平、永建、清和三朝中的相关林凤致的事迹,完全删削了去,一个字也不剩,以至于后代再修国朝史事的时候,林凤致的业绩已彻底湮灭无可寻觅。

  殷螭对此颇有不解:“你不是一心想做个忠臣万古流芳?让人替你除了名字,后世有谁还能记得你,你这些年可不是白白忙活了一场?”

  林凤致只是淡笑:“我这样的人,这样的结局,如何写得入国朝实录,分真正的忠臣义士一席之地,却不是玷污青史?”

  殷螭从来瞧不起他要做忠臣的主张,但听他这么说却也觉得十分不忿:“你怎么样了?不过就是跟了我——你跟了我也不曾献媚图利,又不曾丢人现眼,有什么玷污不玷污的!”

  但是说归说,殷螭也知道这样的关系,在世人眼里毕竟还是反常的,再怎么两qíng相悦,当不得一个委身于人之rǔ名——林凤致到底还是清高的,既然不愿意向史书上文过饰非去撒谎,那么也只有索xing一笔抹净,就当自己从来不曾立过朝纲。

  自幼读着圣贤书长大,谨遵先贤“平身治家安天下”七个字为志向的林凤致,为了挽回清誉、施展才华、倾覆反正、卫护国家,不惜舍命献身绝qíng负爱也要坚持大业的林凤致,到最后却是自动削去一切存在于青史上的痕迹,甘愿落得个默默无名。这样的舍弃到底有多么深重,殷螭并不能了解,却也明白,这些所舍弃的东西,对于林凤致来说,是毕生所求,心血凝铸,属于他心目中十分十分要紧的。

  所以殷螭觉得再不用计较谁吃亏谁欠负,大家扯平了在一起,长长久久的两相厮守,就是人间的最幸福,就这样平淡生活,才是美的。

  到后来,有时殷螭也会拿林凤致开开玩笑,问他道:“我的永建朝实录,是你替我主持修撰的,却不知将来清和朝的实录,又由谁来写?万一吴南龄删削得不够gān净,又被以后的史官翻腾出来,却又没找到什么好话,你岂非流芳百世不成,却要落得个——”

  林凤致无所谓的笑:“‘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无非这样一句话,你何必撩拨人!到那时候,我们尸骨都已经化灰成尘,左右是不得知了,我还挂念作甚?”

  他们的话倒真没说错,清和这一朝结束的时候,首尾一共四十八年,殷璠在先生离朝之后,又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帝,乃是国朝在位最久的君王,身后被谥为“昭宗英皇帝”,乃是公认的聪明英明之君。他在位之时力挽狂澜救国难,主持大政护一统,又有改军制、变税法、增科第等种种善政,不愧青史上誉为“国朝二百年来中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