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尝问吾与其之往昔,吾沉默不言,汝甚怒。今吾yù离汝而去,当告汝此事。莫敢求汝宽容,只愿吾今日之死,去汝之负累,解儿之劫难,从此安稳度日。
二十年前,正值清明时节,丝雨霏霏。余策马上山踏青,忽有官轿经过,鸣锣阵阵,马儿受惊,余摔下马背,落于山道之上。有官差来喝,余仓皇而 起,避于灌木之中。忽有一紫衣少年驻马立于当前,问:“兄台伤否?”余见其玉冠束发,清贵倜傥,思己一身泥污,不由自惭形秽,垂首曰:“无妨。”少年展 颜,道:“甚好。”值此轿中有女声催促,少年曰:“母亲先行,孩儿随后便至。”官轿一行施然而过。
少年狡黠一笑,道:“妙极。”拉余上马,坐其身后。余茫然无措,闻其朗朗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处有人在上坟。借问美景何处有?反正不在死人村。如此佳节不如四处寻幽探密,定胜过跪拜死人。兄台意下如何?”余莞尔。
是年端午,长江之畔,龙舟大会。两岸人头攒动,余跻身其间,见严父立于舟首擂鼓,英雄豪迈,镖局众人奋力划桨,英姿勃发。思及余若非经年缠绵病榻,亦在其中也,不觉黯然,忽有人拍肩,曰:“如此佳节,缘何嗟叹?”余回头,见其含笑而立,其又曰:“此处虽好,却过喧哗。另有一妙处,同来。”
余随之而去,穿林越野,乃有一隐秘之湖,波光如镜。一龙舟系于岸边,上下漂浮。吾二人划桨,行于波光之上,艳阳之下。天地之间,静谧无声。
及中秋,在园中赏月。方二更,慈母言:“儿体弱,早些歇息。”余意兴阑珊,回房就寝。辗转之际窗上忽有剥夺之声,余大喜,披衣下chuáng推窗,月光似水而泻,窗外清风好景,然空无人也。余叹:“原乃幻觉。”
忽有人拍肩,“非幻觉也。”余回头相顾,其立于身后,嘻嘻而笑。余二人悄然离家,上山赏月。酒兴方浓,其忽道:“吾之婚期将近,特来相请。”余出言贺喜。忽有乌云蔽月,天地无光,余二人叹皓月难圆,黯然望天,久久无语。
至次年清明,与父去上坟,父曰:“儿已十八,当娶亲。”余答:“身虚体弱,恐误人。”父怒,曰:“传宗接代,怎可推脱?李家之女,名唤若兰,温婉幽娴,应为良配。”又曰:“李家已应,中秋过门。”
是夜其忽来访,自其婚配,诸事纷杂。一别数月,竟如千年万年。问:“怎有空来?”其答:“去年今日,与君相识。”余满心茫茫。其又曰:“上月巧遇一女投江,吾救之。此女乃青楼名jì,名唤素月。吾yù纳其为妾。”
二人饮酒,渐醉意朦胧。其忽伸手轻抚余之面颊,余满心迷惘,怔怔相望。其喃喃曰:“君与素月,恍若双生,若君为素月……”忽然松手,踉跄而去。
中秋前夜,夜凉如水,其忽翩然而至,立于窗前。递过礼盒,曰:“明朝有事,不能来贺,此乃贺礼。”吾收下。
见其转身yù去。余忽喊:“莫走!”其驻足回头而望。余问:“若吾是素月……又当如何?”此疑问辗转内心数月,故此一问。其愕然,良久曰:“君知我知,何必再问?”余忽觉天旋地转,其忙伸手拥住,紧握余之双手,伤感而不能言。
是夜其留宿于此。兰妹,吾虽心系于其,然一直谨守于礼,惟有此次愧对于汝,愧对于天地。
后其曰:“吾愿与君相伴,从此天涯海角。” 余心神翻腾,思及其因余之故不顾家人反对qiáng娶素月,今素月有孕在身,侯门深如海,怎可弃之不顾?故曰:“上有高堂,怎忍如此?明日乃吾婚期,从此莫要再 见。”其神伤,临别前曰:“不可不见。年年重阳登高日,当是与君重逢时。”
后吾娶汝为妻,汝温柔娴雅,吾甚敬重爱慕。婚后次年腊月初九,吾与汝喜得麟儿,爷娘笑逐颜开。及至儿满九月,正是重阳佳节,吾出外与其相会,静坐至天明,千言万语,终是无言以对。
清晨回到家中,余惊闻儿落入水缸,至今昏迷。后幸有高人相救,又经其指点,改儿之名。听闻九儿福薄,吾心下忐忑,恳求苍天,余之报应余一人承受,切勿落妻儿之身。
是夜九儿忽梦醒,巧笑嫣然,口里嘟囔:“阿……大……阿……爹……”余又惊又喜。汝进来,轻拍其笑曰:“阿娘最疼九儿,为何反而先会喊阿爹?”余愧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