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儒商_作者:江洲菱茭(19)

2017-07-01 江洲菱茭

  “他没问功……”

  朱佑杭“啪”又把折扇合上,老头从头到尾一句完整话没说过,嗓子眼发gān,一口气上不来。

  宋临看着难受,代他胡扯:“上卦,金榜题名,飞huáng腾达。”

  朱佑杭深深一揖,“天意不可违。”

  宋临晕头转向,心说:我说这话你也信?你长眼睛了吗?没看见旁边放着半箱藕粉?跟送给你的一模一样!

  朱佑杭拉宋临往茶楼走,眼见要进门,宋临赶紧拱手,“朱公子,小弟家门忘记关了,见谅见谅。”

  朱佑杭但笑不语,半晌,慢慢开口:“公子慢走。”

  宋临目送其上了楼才回算命摊。

  老头偷偷瞟了瞟,压低声音问:“刚才那人是谁?”

  “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叫朱佑杭。”

  “哦?姓朱的?”

  宋临一呆,猛抬头,“您的意思……”

  老头翻着白眼想了半天,“这名字好啊,算起来还是当今皇上的爷爷辈……”

  “什么!”宋临手一抖,藕粉撒了半包,慌忙扭头看看茶楼。

  朱佑杭正端坐窗前,不知说了什么,伙计眉开眼笑。

  宋临直愣愣地转回来,“他是王爷?”

  算命的狠狠咬了咬银子,硌得牙生疼,嘴角却咧到了后脑勺,“十足纹银,够我活半年了。哈哈……”揣起来,“大明朝的王爷都有封地,没皇上的召见谁敢私自进京?何况今年又是大考,京城乱着呢。再说,天下姓朱的多了,我隔壁二毛子还叫朱佑柄呢,也比皇上高两辈,可惜,人家就是个卖寿衣冥币的。”

  朱跟朱可不一样,这头猪肯定大有来头!我在他家胡作非为他能饶了我?宋临脸色cháo红,把藕粉裹了裹,背起书箱一溜烟跑了。

  在小胡同里九拐十八弯,差点迷路,回去之后敲开杨敬研的门,“杨兄,可否请兄台帮点忙?”

  “但说无妨。”

  宋临把藕粉推过去,“杨兄能否代卖?明日会试第一场。”

  “好说。我正好贩了些丝绸脂粉在京城发售,代售藕粉只是举手之劳。”

  宋临喝了口茶,“杨兄贵人事忙,要是不方便……”

  “宋公子有所不知,进京只为领盐务差事,来得不是时候,今年大考,估计要等到殿试过后户部衙门才能腾出空来,这些天也是闲着无事。”

  宋临左右瞟瞟,见门栓cha得严实,压低声音凑过去说:“杨兄,不是小弟诽谤朝廷,也不是对你们皇商不敬,可这官盐价格涨得也太没边了,半年跳了一倍上去,这不是bī着老百姓偷偷摸摸买私盐吗?”

  “那你就买私盐啊!”

  “啊?”宋临傻乎乎地看着他,“私盐?大明律……”

  杨敬研抬手打断,“到官盐铺子里去买私盐,大明律肯定拿你没办法。”

  “这话……”宋临头皮发麻,“……我不明白。”

  “但凡户部挂名的盐商都卖两种盐,同样放在官盐铺子里,产地一样、货品一样,价格却低了一半有余。知道为什么吗?”

  “正要请教。”

  “其实那也不能算是私盐,只不过盐税不通过盐道衙门,商人直接上jiāo户部,中间少了一层层的盘剥,价格当然偏低。这样百姓没损失,商人没损失,朝廷也没损失,受损失的只是各地官员。”

  “好办法啊!谁想出来的?”

  “户部尚书大人。”

  宋临挑大拇指,“国之栋梁!”

  杨敬研笑了笑,“宋兄何不在京城置办点货物,返乡时带回江南?”

  当真是醍醐灌顶!宋临眼前一亮,站起来,“多谢杨兄!”

  隔天,二月初九,会试首场,经过一番严密的盘查,宋临一脸深沉地进了考场。

  手握毛笔沾饱浓墨,久久凝视考题,宋大举人念念有词:“还剩二十六两银子,贩点什么回老家?嗯?非勿弗?这是哪个二百五出的题目?”

  就这仨否定词,宋大举人颠来倒去看了二三十遍,“砰”一头撞在桌子上,gān脆趴着不起来了。

  巡检官斜着眼睛死死盯着他,暗自鄙薄:想在我眼皮子底下作弊?你还嫩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