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一行抵达邹城,便召集了当地儒生于上峄山立石,刻下颂赞秦德的石碑。这才下山讨论封禅及望祭河川的仪式。
不料这时,他带来的六位博士官和当地十多位儒生又起了争议。
说来又巧了,这当地十多位儒生都是原鲁派的,而嬴政此次带来的六个博士官却是旧周派。
这原鲁派带头的儒生叫邹成,五十来岁,头发早白,脸色红润,称得上是鹤发童颜,说话时中气十足,声如洪钟,言词犀利,处处bī人。他斩钉截铁地说:“按照古制,天子行封禅之礼必须步行上山顶,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尽管有这么多天子来行封禅之礼,泰山仍然没有车道。”
嬴政带来的六位博士官却是姬周领头,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仍旧是长身玉立,风度翩翩,远看上去如五十多岁的人,只是满脸皱纹甚深,白发更为稀疏,挽髻都嫌勉qiáng。他慢条斯理地争辩说:“老朽翻遍《周礼》、《仪礼》和其它古籍,也没见着这项规定。再说,从泰山脚下至山顶共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要是走路,像我们这里的人有几个能走上山顶?”
其实这两派争论的并不完全是仪式问题,里面还含带着谁来主持这项仪式的问题。
邹成的这班当地儒生,年龄都不超过五十岁,自从秦灭六国后,法家抬头,儒家式微,专门为别人主持生丧婚嫁、祭祀天地祖先大典的儒生,不得不靠农耕渔樵作为副业维持温饱,因此个个锻炼得身qiáng力壮,上泰山如同履平地。
反观这些随嬴政来的博士官,年纪最轻的也超过六十,几年来在咸阳养尊处优,除了白首穷经,为皇帝解答一些典故仪式上的问题外,儒家六艺诗、书、礼、乐、she、御中的御车、she箭运动,早就碰也没碰过了!当然一个个年老体衰,如何能步行上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的泰山顶?
他们上不去,当然会由原鲁派儒生司仪。
同时,泰山为天下圣山,所以鲁国孔子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语。始皇要是带领群臣驱车轻易而上,泰山如何显得尊贵和伟大?只有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接近的东西,才显得出它的神圣和神秘,也才会受到人们的尊崇。因此,这些原鲁派的儒生一定要坚持要嬴政一步步地走上山顶,齐鲁虽已亡国,受秦统治,但这唯一留下的圣地,必须要他尊敬膜拜。
嬴政对他们的小把戏心知肚明,他不说,在一旁看热闹,这是因为他们无论讨论的结果如何,对他而言都不过是一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原鲁派赢了,那原齐鲁人会觉得心qíng舒畅,对秦国的接纳度会更高,而旧周人士也会觉得秦王十分尊重他们,不尊重他们的是原齐鲁人。反之,亦然。
既然他什么都不说,就会有这样的好结果,那么他还说什么呢?
自然是在一旁表现出十分尊重两派,让他们自己撕,自己吵好了。
六位博士官和十二位儒生,纷纷反复引经据典辩论,整整一个下午都辩不出结果来。
原鲁派儒生坚持:“泰山是圣山,只有在这里,人才能接近昊天上帝,为表示对昊天上帝的尊敬,不论任何人都得一步步走上山顶,否则可能会见不到昊天上帝,听不到他的指示,更严重的可能会因为轻慢而招致他的愤怒,想祈福却适得其反!”
而旧周派博士官却认定:“儒家古籍对任何祭祀仪式都有详细规定,独独没记载这一项,可见必须步行上山的说法,乃是后人捏造的,作不得准,也就不必遵守。”
此时已然到了辰时末,嬴政肚子已然饿的狠了,龙井更是有点坐不住。
嬴政快速考虑好了利弊,终于叹息了一声:“如何封禅虽无记载,但还是稳重起见为好,不若,就按邹先生的方法来吧。”
姬周等人闻言,如丧考妣,皆萎靡起来,还想分辨时,却听嬴政道:“这次的封禅大礼,便托付给邹先生和姬周大人了。”
一时之间,原鲁派儒生个个趾高气昂,而姬周等人脸色却是变化莫测。
龙井看到嬴政背在身后的手的小动作,立刻起身:“姬周大人年迈,恐这一路上去太过艰难,为了以示诚心,姬周大人一行可随卫士先行登山?”
姬周等人互相看看,慌忙伏身拜谢,这一拜却是真心实意了。
毕竟,他们提前上山,一路可以多休息几次。而且,还能与原鲁派共同主持大典,这是何等长脸的事q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