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宫斗_作者:忘却的悠(112)

2017-06-14 忘却的悠

  不过对于还发展在封建社会的的大墨来说那就一等一的大事了。

  司轩简直忙翻,皇后索xing在请安的时候直接告诫她们(尤其是去年进宫的新人),不准在这段时间给皇帝找麻烦,不然她就不客气了。

  那么下一件事就是皇帝忙于秋收事物?不,不是。

  而是太后开始宴请各府诰命聊天了。

  回到N章以前,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司轩一开始请太后回宫是为了收拾那些没事找事的御史。

  要说御史台这个部门实在是不可或缺又恨不得他不存在。

  御史最早就是一个负责记录的秘书。从秦朝开始,御史可就不仅仅是负责记录历史的小秘书了。

  而是开始担当监察一职。

  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管理图集文书。

  还监察中央地方官吏,诸侯。

  监察军粮供应、河道修缮、农业生产、市场秩序。

  基本上整个国家,没什么不能监察的,只是分工不同。

  另外,作为一个明君,司轩倒霉的遇到了所有明君都会头疼的问题——劝谏。

  一个君王若是铁血霸道,独断专行,那么御史在上书指认君王错误的方面会悠不少,毕竟不怕死的还是少数。

  可若是君王走温和路线……呵呵。

  人善被人欺啊。

  其实上个奏章“劝”皇帝gān嘛gān嘛的,这是每个大臣都有的权利。

  不过为了耳根子清净一点,除了御史以外的大臣上奏“劝”的时候,都被司轩削过一顿了——爱卿很闲?我看XXX(所属单位)明明很忙的嘛,你怎么还有空管朕的闲事?尸位素餐?太好了,你别gān了。

  规劝皇帝德行的任务就被司轩集中到了御史手里。

  后宫子嗣缺少,皇后若是出来平息这种风làng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太后有这个资格把这嘴巴子抽回去——我儿子生多少管你们屁事。(内涵是如此,原话绝对不是。)

  太后回宫后,除了休息和调养身体外,主要都是在解这五年内的qíng况,无论是宫内和宫外。

  等了解好了,又因为席家姐妹牵涉到下毒的事qíng暂停了几天。

  不过现在都尘埃落定了,自然把最初的计划开始提起了。

  这宴请也是分批的,先是找太后同辈的关系亲近的诰命夫人叙叙旧,不少人都是太后的姻亲以及当年的闺蜜圈。

  然后是宗室的,再然后才是大臣们的。

  宴席也很简单,普通的饭菜,并不是做得很奢靡,不过宫中御膳,再普通那也是又好吃又好看。

  不过吃御膳的诰命们却是吃得咀嚼如蜡,如鲠在喉,一头冷汗。

  回家纷纷和自己的丈夫&儿子说说一二三四。

  顿时本来因为吐蕃圆润了而有点闲的御史们以及迂回得“劝谏”的大臣们又安静了。

  太后暗示:子嗣多寡乃是天定,众大臣是否逆天而行?

  太后暗示:后继之君问题大墨自有律法,众大臣是否有意煽动皇子内斗,坏我大墨江山?

  太后暗示:我这个做母后的都没对皇帝说什么,你们是对我这个太后不满吗?

  太后暗示:皇上请我回宫,就是为了你们,若是还不顺着这个台阶下,等着你们的就不是我的宴会了。

  不少人都被这连环暗示吓到了。尤其是前三个大帽子,谁都担待不起。最后一个暗示更是往他们头上泼了冷水。

  想起了先帝,想起了当今刚登记那会儿。

  司轩不是那么喜欢用帝王君威恐吓群臣的人,现在世道太平,又没什么地方让他展现雷霆之怒。

  所以除了新官上任的那三把火外。逐渐的,司轩给人的印象就是好说话,软绵,一个温和派的君王。

  可那三把火烧得是满朝文武火烧火燎得疼。

  再一回头看,司轩虽然不是独断专行的款,可以也是gān脆果断的主儿。

  很多事qíng,皇帝都下命令得很快。只是命令很正确很好,导致了他们有种,皇上顺着他们的错觉。

  比如前阵子的吐蕃,皇上只让他们吵了一上午就给出了方案……

  不少聪明的已经把伸出去的脚缩起来了,不仅仅是催皇上子嗣的问题,更是在岗位上的一些不gān净的手脚也缩起来了。

  能缩多久就不知道了。

  毕竟贪婪这种原罪的yù望,是暗示和警告能遏制的话,那历朝历代所书写出的史书八成和白开水一样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