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幸识丹青_作者:阿堵(19)

2017-05-07 阿堵

  第二天一早,江自修领着丹青,后边跟着和叔,往东城关帝庙集市走去。

  若到王宅之前那两年也算上,丹青差不多已经在彤城生活了八年。虽然平时不能随便出门,逢年过节,也并非没有机会上街,只不过后来几年,他的兴趣渐渐不在这上头,难得出来一次。走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一种久违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看到一张张卖力的笑脸,听到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吆喝,丹青这些日子以来变得冷硬的心一点点软下来。

  先到成衣铺订了一批新衣裳,然后拐到卖gān鲜杂货的关帝庙斜街选了一堆gān果鲜鱼,雇了辆车子叫和叔先送回去。眼看时辰已近中午,江自修带着丹青径直往集市里头人烟稠密处钻去。不时有小乞丐跟上来,江自修来者不拒,手里备着一把铜板,人人有份。乞丐们拿到自己那一份,欢欢喜喜道声谢,转头寻找下一个施舍者。终于来到一个面摊前,在仅有的一张空桌旁坐下,江自修叫道:“李老板,来两碗三鲜面嘞!”

  “原来是江爷,您稍待,马上就好。这位小公子是——”

  “我儿子!来,阿碧,问李老板好。”

  丹青翻个白眼,这人可真无赖。不过,他才来过彤城几趟啊,怎么跟地头蛇似的。

  李老板自然不会计较丹青的态度,一边煮面一边和江自修闲扯:“江爷好福气,刚及而立,小公子就这么大了,享福的命啊。”

  江自修捏捏丹青的脸蛋,向他低声笑道:“别不服气,我大儿子都快十岁了,你不比他大多少。”看丹青一脸别扭的表qíng,眉眼弯得更厉害,故意拿出yīn阳怪气的语调:“再说了,你们可都是我的摇钱树啊,比我儿子重要。”说罢哈哈大乐,剩下丹青一个人在旁边绷着脸坐着。

  不一会面端上来,浓香扑鼻,丹青不觉食指大动,连汤带水吃个gāngān净净。

  吃完饭,从集市出来,过了关帝庙往北拐,不多会工夫,远远看见两溜绿yīn浓密的大柳树,原来竟是到了纸笔胡同。

  这个地方,丹青自打七岁时第一次跟着母亲拜见王梓园,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此刻旧地重游,因为往昔的记忆太过遥远,一切都变得十分陌生。

  江自修一家接一家的逛着,仿佛很悠闲,又仿佛在搜寻什么。有几家的伙计殷勤的打招呼,看样子最近他来过不止一次。终于来到把头最大的一家“文一阁”,因为快过年了,店堂里好些顾客在挑选新chūn应景的中堂或者门联,颇为热闹。

  一个伙计瞧见江自修,忙过来招呼,看他把墙上的字画扫了一遍,有点失落的样子,问道:“不知客官想要什么字画,心中可有计较?小店可以代为搜求。不瞒客官说,只要这彤城里有,小店恐怕没有找不着的”。

  江自修犹豫了片刻,终于道:“前些天有人给我拿来一幅‘别样红’,说是吴青莲的真迹。我想看看你们这里有没有他的画,比较一下,也好放心。”

  吴青莲本是前朝的进士,这人做官很有一套,颇得本朝太祖的赏识,直到伍德十年才告老回到故里彤城,如今死了也有将近四十年了。他在绘画上大器晚成,回乡以后,顿悟花卉小写意画法,特别是把江南的红莲画得风姿绰约,时人称之为“别样红”。这“别样红”体现出十足的南方妩媚风qíng,尤其受到北方文人的青睐,再加上名字彩头好,官场上拿来送礼又雅致又隆重,在西北一带价钱节节攀升,以致彤城本地真本都几乎绝迹了。

  那伙计听得江自修这样说,连忙道:“吴青莲的真迹我们店里本是有的,不巧前些日子刚被一个京里来的客人买走了。不过我们‘文一阁’的曹大供奉jīng于品鉴近世书画,对吴青莲的画作更是素有研究,客官不如把画拿来看看。”

  “待我回去思量思量。”

  “客官大可放心,我们几十年的老字号,最讲信誉。是不是真迹,讲的是真凭实据,客官到时一听便知。若不是,我们分文不取,若是的话,也只收取市值百分之一的辛苦钱。”

  “那我明日再来罢。”

  从“文一阁”出来,江自修把纸笔胡同两侧的店铺也细细看了一遍,装模作样的寻访“别样红”,连自家的“古雅斋”也没放过。王梓园不在店里,两个伙计只当是普通顾客,周到有礼的接待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