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晦挑眉,“哦?”
“待到长安城破,王爷问鼎之时,我想暂离长安,尘埃落定之后再回来。”赵诩一字一顿,不意外地看见轩辕晦勃然变色。
“你这是何意!”
赵诩苦笑,“方才王爷还说我不信你,你看看如今是谁不信谁?你且让我把话说完。”
轩辕晦瞥他,“你不说我也知道,论功行赏,你是想避风头……也是想试探我的态度!”
赵诩疲惫不堪地叹了声,“先前沈觅就曾劝过我,让我不要提前知会你,就怕你是这个反应。阿晦,你听我慢慢说。”
他素来端重谨慎,即使只有他二人时,也多以“王爷”相称,鲜少如此亲昵。轩辕晦先是一愣,紧接着便冷着一张脸,抿唇不语。
赵诩沉吟道:“我暂离长安,只是权宜之计。王爷方才所说我要暂避锋芒,我承认,我要避三桩事体,但凡我仍在长安,便会有人借此发难,说我影响王爷,左右朝局。”
“其一,分封功臣,其二,后宫诸事,其三新朝建制。”轩辕晦想也不想,直接说出口。
赵诩悠然点头,“一点不错。”
轩辕晦冷笑,“你倒是会寻清闲,把烫手山芋都甩给我。”
赵诩不置可否,“从前王爷最担忧的难道不是我不肯退让么?如今我便表态吧,我不争不抢,全凭王爷做主。”
“哦?”轩辕晦正眼看他,勾起唇角,“旁的哪怕是后宫诸事逆放手不管,我都信了,可改弦更张一事,你绝无可能袖手。”
赵诩挑眉,“王爷不信么?恕我直言,这天下是王爷您一人的天下,连我在内,天下苍生都是王爷您的臣民,是遵还是破,是循还是立,都在你一念之间。论功之事,或封或赏或罪或罚,权衡利弊加上朝野公论,倒也不难;后宫之事,你知我底线,我也并不担心;至于建制……”
新朝之制,若不变法,短则数十年,长则延续一朝,关乎多少门阀派系的荣rǔ生死……
赵诩当真不在乎么?
第112章
“我自然在乎。”赵诩静静地看他,“可这个王朝,归根结底姓轩辕,不姓赵。这些时日,我一直在想,都说明君要广开言路,要招贤纳谏,可千言万语何等纷杂,这些话语里又有多少真心,多少假意,多少为公,多少谋私?就连我自己,之前组织编撰各朝律例时,也多少带了点私心。”
轩辕晦的神色慢慢和软下来,嘴上却依旧道:“你这是以退为进么?”
赵诩笑笑,“或许是吧……先前我曾与王爷说过,我年少时曾想四处游历,可先是在太学,后来又随王爷赴了肃州。不踏遍山河,如何能懂得天下,又如何辅佐王爷治好天下?”
“这便是托辞了,难道我就看过这天下了?”
赵诩轻轻为他理理头发,“何况,我信王爷能不偏不倚地处理国事,我也信王爷能一心一意地处置家事。朝中重臣我一个都不带走,尽数留给你,还额外送你一个崔静笏……”
轩辕晦冷哼一声,又道:“你的底我大概也知晓,你就不怕我趁你不在,顺势……”
“就算我信错了人,也是我咎由自取,不怪王爷,如何?”
见轩辕晦嘴上仍不快活,眼底却已有松动,赵诩心里又是欣慰,又是失落,轻声道:“还有段时日呢,我可是要看着王爷登基的,到时候咱们再与沈觅他们细细商谈。”
“要去多久?”轩辕晦闷闷道。
“当归之时。”
轩辕晦默不作声,赵诩却轻声笑起来——小王爷到底还是长大了。
肃王夫夫这边敲定,又细细地将大小事宜商量清楚,知会了枳棘、沈觅等人,终于便得到了窦立的战报——邓翻云死后,邓军失了主帅,各个如同丧家之犬,望风而降,如今大江以南,已完全在肃王手中。
长安与洛京,真正成了两座孤城。
“不如将邓翻云bào尸几日,动摇邓党军心。”
“对,gān脆将他首级悬挂示众,给邓翔老贼看看。”
“长安城也饿了不少时日了,我看gān脆就断了给里面投的粮食,直接打进去!”
大捷在望,轩辕晦索xing召了所有高位属僚一并商议,谋士们你一言我一语,个个jīng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