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行深宫_作者:许童童(77)

  成王妃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柳太傅之事原是不得已。至于梅晓寒,当初娘娘便因心善放她一条生路。后柳太傅出事她全家流放,您更让成王爷救她一家回京,她又岂有不知?而柳侍郎——王爷与姐姐我素待他们不薄……他们女儿现在又成了宫中主子,还有什么对不住他家?便是个泥人,也会有个土心。娘娘一片苦心,他们又岂能不知道,不感激?

  德仁太后不语,屋内一片沉寂……

  半响,才听太后悲叹道:这事不提也罢。哀家确有此悔不当初。若不依了父亲计策嫁进皇宫,哀家与晓寒也不会……更不会有林媚儿媚主祸国这一出……现虽助皇儿得到天下,但传国玉玺尚未现世……上次定怀太子寻到玉玺一说虽属谣传,但若真让他寻得……哀家心中只是不安。而且如今因果报应,浩儿他……倒不如寻常百姓人家,虽然粗茶淡饭却夫妻恩爱,父慈子孝,一生平平安安的好。

  娘娘不要这么想。成王妃说: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您便是太念旧qíng。当初定怀太子派刺客去浣月山庄,您就该狠下心……

  太后叹道:哀家瞒而又瞒……不想纸包不住火,终要贻笑天下。罢了,哀家也累了,先歇一会子罢……

  随后里面空白一般的寂静。

  第五十二章 惊变(下)

  我脑中亦是一片空白,只是暗暗不停地反复向自己提问。又想,太后是因为我母亲而救我一家回京的么?那日我们与大伯父一家、三叔正在流放途中遇流匪冲散,幸得成王爷路过相救带回亲中——这,竟是太后安排?那么,那群流匪不是流匪,竟是官兵假扮而成?太后又为何只救我一家,不救大伯小叔他们?

  母亲不进宫来看我,难道竟为着不想看见太后?

  再次想起母亲种种奇怪行为,心中狐疑万分。

  自我记事之日起,便知母亲是不与我们住于一处的。她独自生活在乡下亲戚家中,即使逢年过节也不回来。若要一家团聚,我们须坐马车花一日时间进去一处大山,然后再行上半日路程才与之一见。我一家在流放路上被成王爷带回京后,母亲的举止更加令人费解。她闭门不出,一旦王府来了生人访客,便躲进自己房中。偶尔陪成王妃出门礼佛还愿,竟会拿了锅底灰化水匀在脸上……这种怪异行为,直至近一两年方才略略好些。

  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对于她这种行为,无论是祖父母还是成王夫妇,竟然视若不见,仿佛理所当然。他们与她们从未因此指责过母亲,甚至于对她呵护有加……

  重重疑点令我既惊且乱,只觉置身巨大漩涡,看不清前景分不清方向。

  轻风chuī过,湖面突生碧波,那水阳光照耀之下层层摇曳。那波光突然灼伤双眼——眼中一痛,我两腿挂了千斤重的铅块般,软软走开坐去一处僻静的青色山石之上。

  心事在瑟瑟秋风之中辗转,发huáng。

  我又想:成王妃适才说我祖父之事,太后是bī不得已。她有什么bī不得已?难道……

  正自出神,冷不丁被人从背后一拍,着实吓了一大跳。我转身看去,只见那人面若满月,杏眼微红,却是同嫔陈同chūn。首次瞧见她穿着一身雪色长衣的模样,明白这打扮本为祭奠文浩之去逝,心中又是一阵苍凉。

  正四处寻你呢。同嫔说。

  走罢,她嘶声嗓子说道:咱们瞧瞧琴姐姐去。

  说完也不容我犹疑,硬拉着去了。刚行至竹林前,我们便听见有隐隐琴声传来。琴声哀怨,其间夹杂着琴贵妃的楚楚歌声。走近了,听清了,她凄凄婉婉唱的正是一支悲伤元曲:

  山也遥遥,水也迢迢,生死相隔路两条。

  ……

  昨日少郎不等明日老。

  人去了,人去了。

  梨花庭院,青灯夜雨,弦断知音少

  ……

  琴如诉,歌如泣。直使闻者惊心,听者落泪。

  我越听越是悲苦难抑,正yù掩耳,突然“铮”地一声脆响,琴弦折断。接着又传来琴贵妃猛烈的咳嗽与压抑着的轻声啜泣,继而听见可人一声惨烈的惊呼:姐姐,你怎会吐血?!要不要请宋大人过来?

  我闻言一惊。正想进去,却被同嫔拉住。

  白衣衬托之下,她一脸凝重,对着我轻轻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