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_作者:董无渊(247)

2017-04-26 董无渊 宅斗文

  信中侯顿了顿,单手指了指跪在最前面的那个男子,解释道:“这是在梁平恭别院的柴房里找到的张三郎,找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半点瞧不出还有个好出身,西北平西关人,秀才之家出身,自小好临帖,养字,考了廪生后因为家里郎君多,就没再继续考下去了,靠教人描红写字为生。这都没什么稀奇的,唯一稀奇的一点便是他临摹方都督的字儿临摹得好极了,郎君怕引火烧身,这桩事儿藏得好极了,若非今日之事,方都督恐怕会一直不晓得平西关里还有个郎君将他的字儿当成字帖在临。”

  又指了指跪在右侧,身如抖筛的男子,道:“那是张家邻居家的郎君,和张三郎一向亲厚…”话说亲厚之时,信中侯的神色变得有些古怪,“和张三郎要好,平素是日日要见的,可就在今年三月至七月,张三郎消失得无影无踪,倒把这个小郎君急得坐也坐不住了…”

  “那边那个是西北原州的王大郎,身上担了个小差,是守城门的。原州与应邑长公主的封邑应城挨得近,据他说,这几月间来来回回的人里总有几个手上或是握着西北总督府标识,或是握着长公主别院标识的人进出城门。”

  “跪在左边那个是定京城里的小混混,三月的时候收受了五十两银钱,就走街窜巷地传谣,说方都督通敌叛国,微臣便他家中去搜,在她炕下发现了还没用完的两锭银子,上头有官印,品色又好。”

  跪着的五名男子已经介绍了四名,剩下那个抖得更厉害了。

  信中侯咽了咽口舌,才介绍最后一个:“恳求皇上勿怪,这个是微臣从应城里的长公主别院那儿qiáng虏回来的,没上刑,就饿了他几天,他就全招了——是长公主别院的一个小管事,手上捏着几本账册,上头应城来往定京的车马费比往年高出了几倍,各项支出也远远超出往年的额度…”

  形势已经分明了。

  应邑长公主勾结梁平恭,诬陷传谣朝中重臣。

  事实放在眼前,梁平恭就冲着贩卖军资这一项就能让他尸骨无存,几个大臣着实没这个必要再来构陷他!可做这么大的局,难道就为了yīn一个无足轻重的长公主?

  皇帝心里头明白得很,这件事十有八九,不,十成十是真的!

  仪元殿里像一潭深水,表面平静无波,底下却暗流四起,行昭素手jiāo叠离于窗棂之前,静静地看着不远处的金檐廊桥,脑子里陡然响起了六皇子那句话“若事有万一,慎愿当众对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君愿以身维护,阿妩又怎么忍心把君架在火上燎呢?

  这件事里不能有六皇子出现,一旦涉及天家血脉,整件事的xing质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蒋姑姑垂首莲步入内,轻轻凑在方皇后耳边说道:“皇上下令,请应邑长公主入宫来…”

  PS:

  好像说前一章点不开?阿渊试了试,从124章往后点的时候就能点开了~也把问题禀报给了编编大人,明天技术部上班就处理~希望今天不要这样!

  正文 第一百二七章 分崩(下)

  第一百二七章 分崩(下)

  蒋明英的声音轻得像柔顺的羽毛落在地上,却如雷贯耳。

  行昭咯噔一下,将眼从窗棂外的那一丛开得像红灯笼般烂漫的石榴花上缓缓移到了深绛温宁的内堂来,蒋明英佝着头神qíng高扬,眉梢眼角之间都带着些欢喜。

  “是吗?是让她来凤仪殿还是去仪元殿?”

  方皇后分明知道答案,却仍旧问了这句话。

  蒋明英弓着身,抿唇一笑:“自然是仪元殿,若不是将才路过宫道时遇见了仪元殿的秋雁,她多了句嘴,咱们凤仪殿都还不知道应邑长公主要进宫来呢。女人家做小月子是顶重要事儿,皇上怕是着了急了…”

  皇帝当然着急了啊,大周的江山被胞妹玩弄在股掌之中,宠溺与庇佑算什么?跟这大好河山放在一块儿,什么也不算。

  凤仪殿不知道得好啊,不知道就证明方家和方皇后什么也没做,最多只是顺个水推个舟,手上什么没沾上,一双眼扫过去,只有冯安东是个居心叵测的坏人——站在大义的立场上,bī着皇帝去处置唯一的妹妹,秋后算账,就找冯安东慢慢地算吧。

  暖阳微熹,几缕澄亮的阳光顺着窗棂的模样几经曲折蜿蜒而下,透在桐油的朱漆上好像照耀了一大块的宝石,行昭从窗棂间探出头去,拿手摸了摸,才发现已经遭阳光照得十足发烫了,便缩回手,“嘎吱”一声将窗棂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