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_作者:董无渊(341)

2017-04-26 董无渊 宅斗文

  “…要过莫愁桥了,过了桥马车便不让走了,下车的时候两个小丫头记得戴帏帽…”

  是桓哥儿的声音,又听他后言,“你们吃不吃huáng糖汤圆?桥上老赵头的huáng糖汤圆好吃,拿huáng糖熬的,汤圆表皮硬苏苏的,一咬开里头就能吃到黑芝麻馅儿,馅儿里没放糖,芝麻已经够香了…”

  行昭脑门一溜汗。

  她当初怎么会瞎了眼以为桓哥儿是一条沉稳寡言的好儿郎?

  一路上就听他说吃的了,从顺真门旁边的豆腐花儿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说到这莫愁桥上的huáng糖汤圆,她一个两世加起来在这定京城里活了几十年的老骨头,都不知道一路还能有这么多好吃的!

  说起豆腐花儿…

  桓哥儿为了让她说到底是咸的好吃还是甜的好吃,各买了一大碗,眼瞅着她喝完。又巴巴地问她结果,行昭觉得那两碗豆腐花儿至今还活在她的肚子里…

  “阿妩不吃!”行昭当机立断,扭头问潇娘,“表姐要不要吃huáng糖汤圆?”

  潇娘身子紧了紧,面上愣一愣,便直摆手。

  潇娘个xing一向大大咧咧,神色很难得会有沉下来的时候,永远都是眉飞色舞着,整个人的气质都不同于定京城里的小娘子们,能让人看着便欢喜起来。连欢宜都在说“你家表姐利利落落地说句话儿,我便不由自主地想笑”。

  一个能让别人欢喜起来的人,若自个儿都不欢喜了。又该怎么办呢?

  行昭便扬声回了桓哥儿,“都不吃!”又佝下身轻轻握了握潇娘的手,并没开口。

  上元节小字辈儿们去瞧花灯,原是刑氏的主意,方皇后却十分赞同。“…打发桓哥儿照顾两个妹子,京里的小娘子活得憋屈,一年就那么一天能大大方方走在道儿上,不论门第不论出身,就当去透口气儿。”

  背过身,就递信让方祈备好人马。暗中护着。

  是要护着谁?

  行昭抬了抬头,正好看见潇娘英气十足的眉鬓,心头叹了叹——方皇后根本也不信任皇帝。

  马车踢踢踏踏地过。临近莫愁桥了,声音陡然变得更喧哗。

  噪杂,喧闹,却欢乐。

  行昭扬了扬嘴角,拉了潇娘笑呵呵地扶过其婉下了马车。

  莲玉和莲蓉都没跟着来。行昭大手一挥让两个人都回家里去看看,莲玉的寡母住在外头。莲蓉一家子都在临安侯府,莲蓉愁了愁,又琢磨了下意思,便麻利地将行昭备下的四色礼盒给提溜走了。

  一下马车,原本在纱帘中朦胧的场景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暖huáng的灯光,波光粼粼的绛河,浮在河上成荷花型的河灯,三三两两随波逐流。

  过了莫愁桥,往回走的人自发地走在了左边儿,往里去的人便走在右侧,桓哥儿将两个妹妹护在身后,小步小步地随着人流挪,行昭瞪大了眼睛,几乎欢喜得快要哭出来。

  人贴着人走,衣角带过别人的衣角,穿着打补丁却gāngān净净小袄的小娘子们咧嘴笑着,嗓门洪亮地说着话儿,手里或是攥着一盏花灯,或是提着一个小灯笼,腰肢柔软,眼眸明亮地三两凑在一起走在人群里。

  两世加在一起,行昭都未曾有过这样的体会。

  不用担心谁会在背后放冷箭,也不用担心靠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其实是别有用心,更不用担心走错了一步路说错了一句话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她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方皇后执意让她与潇娘出来走走了…

  人声喧阗,行昭想同潇娘说话只好佝下头,将声量提得比往常大三倍。

  “其实咱们应当买碗huáng糖汤圆来吃的!一路走过去,肚子铁定又会饿!”

  潇娘处在西北没见过这样的场景,欢喜起来,笑着重重点头:“…没事儿!过了这个巷口,哥哥肯定还找得到更好吃的!”

  说得桓哥儿像只嗅觉灵敏的…狗…

  行昭哈哈大笑起来,桓哥儿也跟着笑,直愣愣地点头:“没错!过了巷口有家卖馄饨的小摊,好吃极了!馄饨馅儿里有木耳有马蹄果,汤里下了虾米和海菜,好吃!”

  桓哥儿吃什么都觉得好吃!

  行昭仰头笑得止不住,随着人群慢慢梭梭地总算是磨到了河岸边儿上,瞧了瞧,总算是有个自个儿知道的了,投桃报李伸手挨个儿指过去,笑说:“…那个拿绢花和灯笼搭了并蒂莲的灯楼是中山侯刘家的,他们家在定京生意场上混迹,胭脂水粉的小本生意也做,纸张绸缎的赚钱生意也做,是定京的财神爷!”又指了旁边儿那个做成八仙过海模样的灯楼,想了想便说:“那铁定是户部黎大人家的灯楼,他们家的老太太看戏的时候就钟qíng何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