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_作者:董无渊(347)

2017-04-26 董无渊 宅斗文

  又怎么扯上了平阳王的事儿了呢?

  “哥哥没娶,妹妹怎么好嫁…皇上便能光明正大地将表哥的亲事接下去了…”行昭掌心紧了紧,“要想将方家套牢在定京,其实让表哥尚主是个极好的选择,可欢宜是陆淑妃生的,淑妃亦是出身西北,又同您要好…平阳王只有一个女儿善姐儿,就算是庶出,出嫁之前也能名正言顺地册封为郡主,郡主有封邑,身份够,又是皇家人,等生下表哥的嫡子嫡女,带着儿子女儿又住在了定京,几代下来,西北压根就没方家嫡支什么事儿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拿刀的人最大,武将也是最让主上忌惮的,杯酒释兵权,韩信惨死,哪个不是武将惹出来的下场。皇帝选择了一种他认为最温和的方式来削弱权臣,归集中央。

  行昭思路又拐了个弯儿,她现在由衷地觉得舅母刑氏儿子生少了,生一个独苗苗,被势制住了,就脱不开了。

  人家打虎都还亲兄弟呢。

  行昭暗自决定,往后无论嫁了谁,十个八个的崽子都要连着生,一个接着一个往外蹦,底气足足的。

  正文 第一百七三章 善姐儿(上)

  临近夜幕,皇后问皇帝在哪处。

  蒋明英偏头想了想,“皇上今儿个应当是去顾婕妤那处…”又扭头瞧一瞧才悬挂上门梁之上的华灯,“估摸着现在将进屋。”

  行昭埋头狠狠地就着小银钳子将核桃给夹碎,“咔嚓”一声清脆得不行,倒把方皇后逗笑了。

  “…你亲去请皇上,再同顾婕妤赔个不是。”

  这是和蒋明英说的。

  “年纪长了,气xing倒也大起来了,以后叫莲玉把核桃都给你剥开再呈上来。”

  这话是同行昭在说。

  行昭默一默,埋了埋首,规规矩矩地将核桃仁儿挑在一个粉瓷小碟儿里双手呈上去,话儿说得有些愣:“阿妩是见过平阳王长女的,脾xing还好,偌大一个平阳王府儿子多,姑娘少,物以稀为贵,统共一个闺女儿,平阳王便多宠她一些。得了郎qíng失妾意,平阳王妃便有些不待见。”又将两年前去平阳王府时候安国公石家亭姐儿的母亲明里暗里埋汰时,平阳王妃没有反应的反应,“善姐儿没答话儿,却瞥了我好几眼,想是将账算到了我身上了。”

  说的是二皇子让善姐儿将一行小娘子带出来他好问行昭那桩耍诈案时,石家奶奶却怪善姐儿乱跑,善姐儿转过身又怪行昭的那桩事儿。

  当时应邑在场,行昭便坐如入定,可善姐儿在堂上就敢偷瞄她的神qíng未免也太明显了…

  再想一想前世的这个小姑子,为人没什么坏心,却总爱嫌人穷怨人富——是二皇子让善姐儿带的人,她乖乖将一众小娘子带出去,却将账算在行昭身上,这是什么道理?

  方皇后听了,没说话儿。

  平阳王妃亲手养大的。她都瞧不上,看一看平阳王世子,外头人说好听点儿是温软如玉,说难听点就是没主见,女人家没主见还能听男人的,男人没主见,听谁的?还听自己老娘的?

  更甭说妾室所出了,方家的宗妇是个通房扶侧生的,方家老祖宗会从地里头跳出来打她的脸吧?

  桓哥儿逢年过节会随着刑氏入宫来问安,说话办事活脱脱又一个小方祈。配个像刑氏一样大大方方的女子过去就很好,配个这样为人不大气的…

  两口子成了家,还没等一道经风历雨呢。就该散了。

  没过一会儿,皇帝撩帘子进来,行昭赶紧起来福身告退,退到哪里去?当然是绝佳的听壁角好地方——内厢暖阁。

  两世为人,行昭倒是觉得自己听壁角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了。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抓哪个词儿听,再从细碎的声响里推测出外头人的qíng感走向和话语趋势…

  大势算是稳固下来,行昭便有了心思去琢磨着些旁门左道了…

  “您看好的小娘子自然错不了,可我还是想看一看。总要看看小娘子是个什么样的秉xing相貌吧?夫妻两个字儿不好写,一写就要写上一辈子。就像皇上与我。少年夫妻,老来白头,一辈子过下来没红过脸也没吵过架。你来我往说的都是大实话,这样的缘分是天定的。再看看我那可怜的阿福,应邑去的时候还记挂着临安侯,我倒是想亲口问问临安侯究竟将我家阿福放在心里头哪一处了?景哥儿阿妩都还长成,阿福便去了。这就是夫妻缘分寡淡,qiáng拉在一起。反倒叫两个人一辈子都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