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国师_作者:木兰竹(146)

  但动杀念是迟早的事。

  这天下,不流点血给一些人警示,是不会太平的。

  至于科举,阻力小的原因也很简单。世族们太自傲了。

  皇帝装作在被各方说服之下,打消了让寒门子弟也能直接选拔进入太学的打算。他道,寒门子弟的确在教育上和世族不同,因此不能用和世族同等方式入学。

  咱们来考试吧。

  咱们先在县上来个考试,考过的叫秀才;再在各州来个考试,考过的叫举人;最后再在京城考一次,考过的就是进士。

  在各州考试通过的人,就能当吏、当地方小官。而在京城考试之后的学子,则会在京城实习之后直接授官。前三名更是直接留在朝中。

  而太学院则是另一种考验标准。太学院在册的学生,就拥有举人一样,被授予地方小官的资格,且能直接参与进士考试,不需要从头考起。

  太学院的学生要当大官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家族自己去向皇帝求,皇帝看在家族功劳的份上直接授予;第二种是参加进士考试,和从全天下选来的优秀学子去竞争。

  皇帝的意思是,其他闲职也就罢了,但有实权的大官,朕还是要选有能之士。你们说不屑于与普通寒门子弟同伍。那朕就选不普通的寒门子弟。这全天下层层选拔出的,最拔尖的几十人,足够让你们正视了吧?

  还是说,你们的学识,压不住这些寒门子弟?那你们这群世族子弟到底怎么学的?

  世族心想,皇帝该给的特权也给他们了,他们的子弟做官甚至比之前还容易,连联名推举都省了。人家寒门子弟还得层层选拔呢。

  而他们本来没指望家中的纨绔子弟能当什么实权官职。家中的未来,自然有家族专门培养的能gān人去掌握。

  难道说家族花大资源培养的人,还比不过那些寒门庶族?

  第69章

  然后皇帝又下令, 进士必须考策论等等比较复杂的内容, 专设一科只考经义的,只有太学学生能考,考完还是能授官,和进士一样。

  当然,欢迎世族子弟也来考进士科。

  后来只考经义的,被称为明经科。

  明经科取士, 没有后续殿试环节, 直接算作二甲进士同等地位。

  而进士科考中者,还要经过一次殿试。殿试中, 分出一二三等。一等只有三名,直接在中央授官。二等在朝中实习三年之后,根据表现授官。第三等则直接外放, 从最末等的地方官开始做起。

  世族一听,哎呀, 他们还有特权呢。考的比进士简单, 还直接是二甲待遇。

  至于为什么不是一甲, 那进士科的一甲也只有三人。从全天下中的寒门庶族读书人中选的三人,也的确够资格直接入朝为官了。

  而且,如果世族想去争那前三,只要考进士科便成了。

  不过皇帝也说了, 虽然欢迎你们来考,但是如果落第了可别哭。这是筛选寒门庶族读书人的,考试可难可严格了。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直接做官吧。

  但世族占据的教育资源的确占据绝大部分, 所以许多惊才绝艳的文人武将都是来自于世家望族。而这些惊才绝艳之人,也多是有傲气的。

  如果这些人足够自傲,又不惧怕落榜后的风言风语,毅然决然的要与天下读书人共同竞争,并且拔得头筹,皇帝也会重用他们。

  皇帝并非想把世家望族都排斥在外,只是不想让他们的家族凌驾于朝堂之上而已。

  科举所培养的那些寒门庶族,足够他慢慢拆散世家望族位于权力核心部分的官僚网络了。

  而只要有一位寒门庶族能力足够,立于朝堂权力上层,那么为了他自身的利益,他一定会选择向同是庶族的人寻求结盟。

  当庶族和世族的权力对峙形成,皇帝就有更多的事能做了。

  而现在世族的人并未发觉皇帝这步棋,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用。

  皇帝用的是阳谋,是你知道怎么回事,也会乖乖照搬的光明正大的计谋。

  你世族要特权,我给你特权,寒门的读书人要做官得考试,还要考很多次,这还不够?难道你要说,非世族的人不准做官?世族的人可不敢这么说,这么说就是和全天下作对了。他们的利益网,也是要吸收非望族的能gān人为他们做事。

  他们还要脸上那薄薄一层皮。

  况且皇帝已经给了他们如此优待,他们还反对,岂不是表明他们怕了寒门?世族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