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国师_作者:木兰竹(168)

  《论语》好啊,然而现在有。宿谊默默的将《论语》放到书架上。

  第二次宿谊抽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

  这可是一篇好文章, 无论什么时候重读, 都会被其中的父爱感动。宿谊读完之后就把那张纸烧掉了。

  “最后一次了。”宿谊自言自语, “上次就是第三次抽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也能吧。”

  宿谊闭上眼,用掉了最后一次抽奖机会。

  半晌,他才睁开眼睛, 捡起面前那几张纸。

  纸上面写着,“玻璃制造方法”。

  果然抽出好东西了!玻璃的制造方法呢!这可属于科技呢!非常难抽呢!

  “然而,我知道。”宿谊面无表qíng道。

  作为一个技术宅, 制造玻璃的原料不难得,制作工艺也并不难,怎么可能没做过?这种好不容易抽出五星卡,结果是自己有且已经满破的卡的感觉,简直比没抽中还……

  咳咳,比没抽中还是要稍稍好一点。至少证明自己运气不错。宿谊自我安慰道。

  宿谊扫了一眼“玻璃制造方法”,确定除了分类比较详细之外,并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然后就将其夹在了刚抽出来的《论语》中。

  如果哪天他心血来cháo想制造玻璃的时候,至少不用自己总结了。

  宿谊qiáng行把自己这次抽奖归于圆满成功,然后把茶叶炒制的方子jiāo给了管家,他只管茶叶炒制成功之后,来尝尝味道对不对。

  管家对宿谊拿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报以崇高的敬意,这次也不例外。

  说实话,现在虽然因为皇帝提倡节俭,饮茶之风渐渐兴起,但那茶真的不好喝。

  现代人喝的茶叶,是在明代才开始兴起的。在明朝之前,仍旧流行煮茶。日本的“茶道”,是源自宋朝的“点茶”。

  “点茶”的过程为先将饼茶碾碎,将碾碎的茶放入茶碗中,待水烧开之后,用沸水“点”茶碗中的茶叶碎末,其成品在陆羽的《茶经》中描述为“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慡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jú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但喝过抹茶的人都知道,无论抹茶的功效被chuī的再神奇,但抹茶的确是失去了茶叶本身的清香,而加重了茶叶本身的苦涩。因此在炒制茶叶在明朝被发明之后,“点茶”这种茶礼就逐渐消失了。

  这和什么保留传统文化之类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在华国人心目中,茶叶不过是一种饮品,贵族喝得,平民也喝得。上层人士拿着高档的器具研究怎样泡茶才能最好喝最有bī格的时候,平民用开水一冲一泡,照旧能喝得开心。淘汰“点茶”,不过是因为“点茶”不够好喝罢了。

  虽然外国的确有许多好的地方,在保留传统文化上也有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但是拿着华国人淘汰的饮茶方式,非说是华国退步了,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宿谊作为有钱人,喝茶自然是比旁人讲究的多的。在平时的时候,他也是直接冲一杯茶就喝。但经过比较繁琐步骤的“泡茶”,确实味道和直接冲泡茶叶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可以装bī。

  作为天师,怎么能不装bī。

  下次来客人,他需要装bī的时候,就亲自泡茶给人喝吧。

  现在,他开始练习泡茶的姿态,怎么才能让姿态更优雅更优美,要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赏心悦目。

  为此他làng费了许多极品茶叶。不过这些茶叶也不算làng费,因为茶水都分给其余人喝了,还邀请了慕晏那边的管家来喝。

  在两边管家喝过宿谊亲手泡过的茶之后,对于茶叶炒制就更加上心了。

  说夸张一点,他们从未喝过那种口齿留香的“茶”。茶的苦涩降到了最低,只余下茶叶的清香,在口鼻中萦绕不散。

  茶叶本来就有提神的功效,但现在的人并不知道茶叶的成分,只将去提神功效归功于茶叶苦涩的口感。但现在茶叶的苦涩味已经压到了最低,但提神的效果却半点折扣都没打。不仅人在喝了茶之后疲惫一扫而空,还有一种淡淡的愉悦从心中升起。

  而随着宿谊泡茶的技艺逐渐熟练,其泡出来的茶的味道也越来越让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