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有些心疼地摸着颜秉初的脑袋,不停地嘱咐多吃一些,以免饿肚子。被撇在一边的颜秉君闷闷不乐道:“娘最会偏心,今儿要上学的可不止阿姐一个人”
徐氏笑道:“你一个男孩子家家,要娘嘱咐什么?你大哥不也是一个人去书院念书的么?”
颜秉初急忙夹了一个jī油卷给他,道:“你也多吃一点。”
颜秉君看了一眼徐氏,撇着嘴道:“还是阿姐待我最好了什么都忘不了我”
徐氏没好气地点了一下他的脑袋。
早食过了两刻,颜廷文从司里告了个假回来,准备亲自送二人去学里。徐氏在二门见到颜廷文等在马车旁,方对他露出了今早上第一朵微笑。
马车出了坊上了大街,约莫过了两刻,便在州学府门前停下。颜廷文下了马车,将颜秉初抱下车,赶车的小厮也将颜秉君抱了下来。
颜秉初抬头看了看尽显气派的州学府,高高挂着的牌匾,朱红色的大门,门两边镌刻着一幅对联:师道立则善人多,教化行而风俗美。
颜廷文带着姐弟俩去拜见州学的周学正。路上,颜廷文不放心地问道:“可记住爹爹在车上是怎么嘱咐你们的?”
颜秉初点点头,颜廷文又看向颜秉君。颜秉君小小声地重复道:“在州学里念书,不可调皮,要认真做功课,敬师长,友同窗。如果我闯祸了,或是课业审核过不了关,丢了老子的脸,就要打断我的腿”
颜廷文先前还满意地听着,听到最后一句,瞪了颜秉君一眼,道:“你记住就行了”又咳了咳,故作镇定地道:“如果你母亲问你,最后一句话不必同她说了。”
颜秉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颜秉初一旁偷笑。
周学正见颜廷文亲自送姐弟俩来读书,显然是极为重视,心里便有些高兴,亲自带他们领了课本,去书苑里上课。颜廷文便放心地回司里去了。
“颜小娘子和小少爷年纪不大,也是初入学,就从丙苑开始上课吧”
颜秉初在入学前,去问了颜秉宁有关学制的问题。州学从高到低分为甲、乙、丙三苑,初入学的学生有些是从县学升上来的,有的是先前念得私学后直接入的州学,如颜秉初姐弟俩。
大宋朝,无论是地方上的官学如县学,州学之类,还是京都中央官学如国子学太学之类,都是三个等级。地方上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京学是分为上中下三舍。
学校的考核制度采用积分法,一月分为三旬,前两旬有旬考,月末是月考。学院根据月考成绩给分,成绩优秀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下等者不给分,年终积分至八分以上者,才可以补上一等级。读满九年还无成者令其退学。
州学生每三年可从甲苑择优秀者升入太学院。对于一些父辈官位品秩不高的学生和庶民来说,这也是一个改变出身的好机会。毕竟太学院招生的条件是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者或七品以下及庶人子弟之俊异者”为学生。
颜秉初无所谓地撇撇嘴,她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啦~只是有些同qíng小小的颜秉君。
周学正领着姐弟二人进了丙苑大门。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颜秉初只一眼就看出这个雕像雕的是谁了。
除了孔子,谁还会有那么饱满的额头。
“这是孔圣人的像,需得拜一拜才是。”周学正在像前停下脚步,对姐弟二人道。
姐弟俩便执学生礼冲着孔子雕像拜了两拜。
颜秉初二人入得是丙苑的子斋,除此之外有丑斋、寅斋和卯斋。四斋加起来丙苑共有一百余人,乙苑则是五十余人,甲苑仅有一个斋,只有十余人。
现在正是刚刚上课的时候,周学正站在门前同正在讲书的先生打了一声招呼。那先生放下手中的书本,走出教室,教室里顿时响起嗡嗡地说话声。
哈同前世的时候差不多么颜秉初心里生出了一些亲切感。
“这是新cha班来的学生,”周学正同那先生道,又凑近了,在先生的耳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
“这是你们子斋的学监宋先生,以后若遇到什么问题,大可找他。”周学正嘱咐姐弟俩。
原来是班主任啊,颜秉初点点头。挺年轻的么~约莫二十来岁,看起来人挺和善。
宋先生看了颜秉初二人两眼,微微点点头,道:“随我进来吧。”
先生进了门,教室里反而比刚刚更吵了些,颜秉初站在台前想让自己表现得紧张点,还是没有用,她只好一直拼命往下压着要翘起来的嘴角,结果众学子看到的就是一个嘴角不停抽搐地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