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崔氏又告诉她,除了这些叔叔伯伯是一个家里头的人以外,还有一位嫁入皇家大姑妈,闺名叫芙心,四皇子便是她所出。
唔,还是跟皇家扯上了关系,雨竹摸着圆润的小下巴,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
崔氏疼爱的打量着花骨朵一样的女儿,心里倒有种极其走运的想法,幸好有个姑姑入宫了,按照规矩,同族不会有异辈的女儿入宫,自己的宝贝女儿是无论如何不会有进宫的危险了,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可不是那么好进出的。
船越往北越是冷,刚出发的时候沿途还有些树啊糙啊的好看看以打发时间,可离京城越近就越是冷寂,沿岸入目都是些光秃秃的树枝和没有被糙覆盖的大块泥地,显然还是一副冬天的模样。
那副萧条的景象让人瞬间就没了赏景的乐趣,崔氏便又一遍遍的检查起雨竹的规矩来,见到祖母要怎么磕头、说什么话,见到伯父伯母和叔叔婶婶时怎么叫,还有跟兄弟姐妹们见礼又该如何如何,府里的仆役都是家生子,几代人下来关系都是盘根错节的,不可随意处置。要是长辈要塞下人进来,就先收下,等她慢慢收拾这些眼线云云。
没多长时间就到了水路的最后一站,剩下的路就要坐马车了。崔氏最后检查了一下雨竹和林远之身上厚厚的毛线衣,这才示意林远之可以走了。
林远之无奈一笑,率先迈步下船,雨竹裹紧了身上披的织锦镶毛斗篷,跟着崔氏后面出了船舱。呼吸着外面冰慡的空气,脚下踏着冻得很硬的地面,不由的长舒了口气,虽然不晕船,但好几天飘飘dàngdàng不能脚踏实地的感觉也确实受够了,感觉骨头都僵硬了。
上了马车还没走多远,车就慢慢的停下了,下原来天色已晚,准备在中途过夜的驿站休整一夜,明天一早出发,天黑前就能到宁远侯府了。
驿站的房间都是标准间,配备齐全,称不上贵气倒也gān净,送上来的饭食也能入口,现在在此借宿的只有两家,另外一家好像官儿不大,反正驿丞净往这边跑,侍候得很用心,连热水都备得妥妥的,不用下人再去烧,还叫差役们准备新鲜的糙料给他们喂马。
雨竹第一次见到林远之在外面的样子,对待驿丞疏离而又不失礼节,偶尔遇到另外借住的那个小官却是亲切的点头致意,倒是让那个年轻的官员受宠若惊,连连拱手。真不愧这么年轻就爬这么高,老爹果然是个做官的料子。
明早还要早起赶路,于是吃了饭就各自休息,一夜无话。
第二天,林府众人便早早动身,没想到那个驿丞起的倒是最早,手脚麻利的帮着搬运行李和装车。林远之倒是很淡然,上了车后才露出不屑的样子:“倒是有些小聪明,可惜不堪大用。”
窗外的景色渐渐繁华起来,行人逐渐变多,临近傍晚,一行人终于到了京城。雨竹还来不及带上帷帽仔细看看这个历经沧桑的古都城门,早有宁远侯府的人在那里候着,行了礼便换了赶车的人,急急的往府里去了。
第34章 进府
一路上,崔氏只是默默的抓着雨竹的一只手,静静无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雨竹心里也有些紧张,刚才匆匆一瞥,已然觉得那几个仆役穿戴和言谈举止皆是不凡,不由对京城宁远侯府又高看了几分。脑子里最后一遍回忆演练着见到什么人行什么样的礼、说什么样的话。
马车里一片安静,只听得踏在石板上马蹄的塔塔声和街道上各种声响。四下分布的孩童哭闹声、嬉戏声、奔跑声,行人或匆匆或悠然的脚步声和小商贩与买家的讨价还价声,jiāo织在一起,虽日头早已西沉,却还是热闹的很,不愧是天子脚下的京城,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
又走了一会儿,马车稳稳的停下,赶车的车夫恭敬的声音传入马车:“夫人、小姐,到府了。”
下车后就匆匆进了等在侧门处的轿子,雨竹只边走边偷偷看了一眼大门,果然有石狮子、门前列坐着几个衣帽鲜亮的门房,倒是颇有气概。
抬轿的小厮是不得进内院的,因此轿子在垂花门前就停下了,轿子帘外传来林远之的声音:“我先去见见兄长和四弟,你先带女儿去见母亲吧。”崔氏低声答应着,外面脚步声渐远。不一会儿,一个身穿豆绿色绣花小袄的媳妇笑着上前打起轿帘,扶着母子二人下了轿。那个媳妇子面容慡利jīng明,拉着雨竹的手笑道:“哎呦,瞧三姑娘生得多好呀,老太太见了定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