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错过看人家拜堂成亲。真可惜!日后我怎么见陈应景?告诉他我是小乔么?”
“告诉他你是端王妃!”
“好吧,那就只做端王妃吧!”
“……”
“gān嘛咬我?”
“想咬,就咬了!”
被提及的新科榜眼陈应景,得了半年假期回乡祭祖省亲,如今已随同岳父宋子仪回到京城,并在岳父陪伴下去到吏部办理了相关手续,进入翰林院。任检讨一职。
令宋娉婷内心抗拒的陈祖父终究没能跟来,不仅宋娉婷感觉欣悦,陈应景和他娘也轻松不少。
本来就是,二十几年从未谋面的祖父致仕了,带着全家说回乡就回乡,正值陈应景高中榜眼,夸耀乡里之际,看着忽然出现的祖父。陈应景无所适从,他娘则当场晕了过去。
祖父六十岁左右,清瘦却满脸端严。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后妻,三个已成家的叔父,两个未出嫁的小姑,六、七个大小不一的侄子、侄女,满满当当挤在小小的庭院里,无论村里谁来看了都禁不住目瞪口呆——当年一个人跑出去,如今回来竟是这么大一家子!
秀才娘子的娘家即是应景祖母的娘家,虽是庄户人家,却也人丁盛旺,哪里容得下这种事qíng?两代姑娘嫁进陈家。含辛茹苦共同扶起一个榜眼,却让这老不修回来坐享其成?几十个娘家人掳袖拍胸地一起来了,和陈应景祖父对峙,还是堂族叔祖陈财主出来解围,说应景刚刚得了个功名,你们难道想毁了他不成?没有祖宗的庇佑。哪有后世子孙的福禄?祖孙之亲,不能分离,应景应该孝顺母亲,也必须尊敬、奉养祖父!
官家和财势并立,秀才娘子也怕闹大了,对儿子功名前程有影响,隐忍着劝走了娘家人。
陈应景授了京官,自然要带娘亲进京,祖父也想跟着孙子一起去京城,说自己有些年友在京城,到时可帮衬孙子,这就是应景写信给宋娉婷,要求多置一个宅院的由来。
之后宋娉婷和陈应景通信,商量说毕竟应景立足未稳,一下子带了全家十几口人上京,怕不太好料理,是否在江南置田地产业,让祖父安享晚年,待日后夫妻俩有了根本,他们再来,也可从容些。
陈应景依言,又与娘商量,秀才娘子巴不得身份高贵的媳妇出面,便劝儿子:
“媳妇儿见多识广,听她的没错!”
陈应景外出应酬,多得岳父提携庇护,派来成队的护卫相随,陈财主和应景祖父见孙子攀上有权有势的贵亲,不敢再多话,陈应景与祖父、堂族叔祖商量上京之事,言明此去不太方便,祖父还是暂时在家住着,待到孙子升官发财了,再回来接祖父,他祖父只好点头答应。
这样陈应景便带上娘亲,坐着岳父的官船,顺风顺水到了京城。
十一月二**吉之日,新科榜眼、江南才子陈应景和淮扬都指挥使最小的千金宋娉婷小姐喜结良缘,出面筹办喜事的是宋家人,不言而喻,只生有三位千金的宋指挥使,是要把这位女婿留在家里当儿子看待了。
一时间,京城名流、勋贵人家纷纷来贺,各位王爷顺着梅贵妃那里,都亲自送上贺礼,喝了喜酒,更有宫里的赏赐下来,将婚礼推上**。
第二百二十九章 姐弟
在外人看来,身怀有孕的端王妃太娇弱了、见不得光更禁不得风,自从那次风传滑倒一次之后再不见她在外边露面,京城里勋贵人家办喜事,诸如宋家嫁女,她不与端王一同出面也罢了,连每月应该往城外庙宇祈求送子观音护佑这样的要紧事,她也不能去,只派了贴身的嬷嬷和大侍女前往。
不论宫里来人还是皇亲国戚,或是huáng家那边的亲友,每想来探望一下,看看端王妃孕中是否安好,却只能见到端王,端王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眉头轻皱,gān脆利落地挡驾:
“在对不住,端王妃歇着未起来,不好相见,容待日后生下孩儿,再过府回访道谢!”
事实上小乔身体好得很,并非不想出门,而是端王拘着她,严令侍卫看护好王妃,出了二门就得告诉他,他自己只要稍有空闲就跑回家,和小乔腻在一起,形影不离,夫妻俩只在后院转悠,哪也不去。
赵瑜这么做,一是着紧小乔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一样,防着狩猎时因蒙玉屏生出的流言传到小乔耳里,小乔在这方面的小心眼比任何女孩都要紧,怎肯让她为这种捕风捉影的事费半点jīng神,堵不住别人的嘴那就保护好小乔,等过了孕产期,这件事自然烟消云散,到那时都用不着做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