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见方的湖庭空地上,里里外外站了五六十人。
其中,朱棣及十来名任着俏丽婢女搀扶的妻妾立于最前,由身着朝服的官员并其女眷共二十三四人簇拥着,身后又有零零散散的持枪侍卫,婢女,内侍等人垂立侍候着,观之端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等时辰差不多了,尚仪局执事忙示意左右两副手燃了两束香奉予仪华,李婉儿。
仪华以指拈香,李婉儿却垂手不接,待朱棣,仪华侧目看来,她方撑着后腰吃力地福了福身,温和谦恭地说道:“王妃是为正室嫡妃,婢妾只是一名妾室,历来长幼有序,尊卑有等,即便王妃贤惠友爱婢妾,婢妾也不可不守礼。”
在场十一二名官员皆为文官,是科考入朝为官,最讲礼义廉耻,尊卑长幼。这一听李婉儿所言,又见她仪态端庄,谈吐文雅,不由纷纷称赞。
朱棣对此不甚在意,不过就是一个仪式而已,于是颔首道:“王妃,既然李氏敬你,你先祭拜就是。”
仪华微眯眼眸,看了一眼恭敬的神态间无一丝破绽的李婉儿,目光滞了一滞,旋即和颜悦色地笑道:“行!这会儿我先,余下诸项婉妹妹可要一起了。”
话已到这,在推迟就是矫qíng,李婉儿忙回话应下。
仪华欣慰一笑,走到翘头案前立定,望着淼淼湖上明月,缓缓地阖上双眼,仰面迎上皎洁的月华,双手合十束香,朱唇嚅嚅而动,半晌过后才身形迟缓的作揖三下,将香于一旁的李进忠cha入香炉之内,然后搭扶在陈妈妈的手臂上,步履蹒跚的走到朱棣身侧,对李婉儿笑道:“婉妹妹该你了。”
李婉儿欠身上前,持香走了一遍礼。
尚仪居的小内侍又抬来两张黑漆长条桌,桌上各放一个定窑白釉刻划双鱼纹大洗,洗盘中盛满了清水,发芽 的绿豆等物,一旁的桌边又放着五彩丝线。
仪华,李婉儿两人分别在桌前的锦椅坐下,于众人瞩目的视线之中,伸手挑起一根红蓝丝线,将约寸长的豆芽捆绑一把,完成了今日的重头戏--种生求子。
一见小内侍手捧的盘中物,尚仪居公公立时眉开眼笑,拂尘一甩,仰头就唱得了几句喜话。
一声声恭贺声传来,背对众人而坐的仪华转头,笑着向李婉儿伸出一手,李婉儿低头看着伸至眼膀胱的素手,眼里有丝yīn晦的暗光掠过,下一瞬,抬头已是嫣然含笑,回握住仪华的手,同她手挽手一齐起身,走回众人之列。
朱棣见一妻一妾看似亲如姐妹,不置可否的微扯了嘴角,缓慢地勾出一抹满意的弧度。
众妃妾,命妇一个个jīng明似的人,眼瞅着忙想了一堆的好话说,几名心思灵活的官员见了,也忙拱手道恭喜。
朱棣显然听了高兴,却只淡淡地回了一句,“不过是祈福而以”,便示意众人回席。
回了席,却不是男女东西分席,而是一方一厅各自聚下,女人们一个花厅吃时果磕瓜子,斗巧主巧好不热闹,男人们一个水榭亭子内,赏景饮酒,高谈阔论,正是其乐融融。
如此之下,欢乐喜气的气氛渐渐地充满了厅、亭之间,也在无形中将男人们,女人们各自结jiāo于一起。
仪华看了一眼面前似早已熟稔的众妃妾,命妇们,转首挑起帷帘,微微探身举目,望着池水对面的雅致水榭,隐约可见的对盏而饮,谈诗论史,再一想起朱棣最不耐烦附庸风雅之事,不由微微一笑,一切皆了然于心。
“说起才女,王妃也是当仁不让,臣妾曾听闻王妃不仅女红诗词不在话下,就是各灯乐器也都有涉及,不知可否能给臣妾们一睹王妃的风采。”一名二品夫人见仪华探身在外,以为她对此类话题没有兴致,忙绕了话题捧着道。
闻言,仪华赫然想起那段被拒于阁楼的日子,心下顿时一沉,脸上却含笑点头道:“盛qíng难却,那就献丑了。”说着让阿秋准备古琴。
自出了阁楼,仪华再未弹过一音一调,阿秋不由愕然,道:“王妃……”
仪华低头抚了抚已七个多月大的肚了了,转眸瞥了一眼凑身在耳旁的阿秋一眼有,轻声一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你去准备吧。”
听后,阿秋仍是不明所以,却对仪华深信不疑,这便忙领话而去。
一道似如裂帛之声的弦音赫然响起,其声刚劲而激越,刹间又陡然一变,弦声清脆而尖锐,仿佛铁骑突出刀枪的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