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东偏殿时,曦儿已醒了一会儿,过了发呆的时候,正在他的小chuáng上一边闹腾,一边由rǔ娘给他穿小衣裳。
还没走进内堂,仪华老早就听见曦儿欢喜的声音,她感到索在心间的迷雾似乎消散了一些。当她走近内堂,见到在chuáng上手舞足蹈的曦儿,她忽然有一种拨开云雾之感。再听,在rǔ母教导下,一面傻笑流着哈达子,一面口齿不清的叫嚷母妃时,她心头最后一丝的迷茫也消散尽去。
她想,何必理清自己对朱棣是什么样的qíng感?gān脆承认了朱棣之于自己而言,确确实实的很重要,这又何妨?毕竟,朱棣是她两个孩子的生父,这就注定了自己不可能漠视他,更注定了这一生他们将是福祸相依!
想通了这些,仪华心qíng豁然开朗。
就在仪华心境转变的这一天,王府上下也起了些微变化。
常言道“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在个个皆人jīng的王府里。
如此,不到一晚上的时间,李婉儿身边二个亲信婢女、三郡主的rǔ母被朱棣下命杖毙的消息,已在王府中传了个遍。随后,李婉儿母女与阿秋被锁在后罩房的一下午,到了晚上仪华、朱棣、良医先后又去了后罩房,再到最后朱棣、仪华单独又处了一个时辰……的消息,也仅了一手打个上午,便也传入了王府诸人的耳里。
而这一切的传闻,都让众人浮想联翩。同时,也更让他们期待事件的后续。
可惜几日过去了,府中却风平làng静,没有一点儿波澜的迹象。这让他们不禁疑惑了,历来后宅东西风相斗,必定有一方要落败,可眼下仅仅是三名下人遭殃?而且非但如此,身为王府之主的朱棣,还突然抽身,在临行前一日宣布离府上京?!
众人觉得这个消息太突如其来了,一时被惊得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到了朱棣离开的这日。
这日一早,天还没大亮,王府前门遵义门已大敞,一百名黑家铁骑的英姿勃发的恭候在门下。
朱棣与送行的一众妃妾、子女,淡淡的说了几句场面话,又jiāo代了几句仪华注意身子的话,便yù翻身上马,不料仪华突然急切切的叫住了他。
朱棣想起昨晚仪华不厌其烦的在他耳边说了一晚上的朱高炽,便他也不做多想,直接就问:“还有什么让本王对朱高炽说的?或带的?”
“这次与炽儿无关。”仪华也想起了昨晚,不由有些不好意思,但想起在漠北偷听的那席话,她又正了正色道:“王爷,万事小心,平安回来。”说完又想朱元璋疑心病重,若朱棣献出漠北地形图,难免朱元璋不会怀疑。而且经过刺客行刺、回关内被阻,她再迟钝也察觉了与朱棣为敌人颇多,就怕稍有不慎,到时墙倒众人推!
思及此,仪华想要再多嘱咐几句,却又恐引起朱棣怀疑,只好就此作罢。
朱棣听了只当是仪华希望自已早日回来,能赶在她临盆之前,可此一行他也不能确定,于是只点头道:“本王尽量早日回府。
第144章 杀意
十月八日的清晨,在疏疏落落的几点小雨中,朱棣率着忠于他的侍卫离开了北平城。那时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地上的huáng尘漫漫飞扬,好像整个世界都笼上了一层yīn影。在这样晦暗的环境中,遵义门前的长巷似乎变得特别长,不见尽头。
王府后宅的女人们,望着那条看似迢迢无尽的长巷,仿佛又望见了一次寂寞的等待……
—————————————
一月之后,应天外城门
黎明之前,城门还没打开,城门口已横七竖八的停了好些骡子车。这些骡子车都是郊外庄子上的,每日负责给皇城里各大酒楼饭馆、官宦府邸送新鲜的食材花卉。赶车的骡夫们如往日一样,大清早的就坐着各自的骡子车,与周边的骡夫说说笑笑。
忽然,身后一阵马蹄声滚滚而来,骡夫们不由地歇了谈笑,好奇的回头看去,只见数里之遥,一列比锦衣卫还有气势的黑衣铁骑雁行驶近。要知道那时的锦衣卫,都是虎背熊腰,看起来很是威武,令人望之生畏。于是见了这一列黑衣铁骑,骡夫们都很自觉的让出了道路,安静的待在一边。
这种安静没维持多久,城门訇然大开,十数名骑兵踢踏而出,他们骑高头骏马,穿金飞鱼服,佩绣chūn刀。
如此鲜明的衣甲,一望而知,那就是锦衣卫!骡夫们愈发不安了,四下里凛然的气息让他们感到害怕,恨不得在一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