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辞_作者:令尹天阑(4)

2017-03-01 令尹天阑

常凌歌的脸上,再次浮现出了凄凉的笑容,只不过这次,似乎多了些许安慰的神色:“他乃一国之君之子,又怎会像我这等宵小一般,弃城而逃,弃他的子民于不顾呢?”

第2章 ·第二章·乱世之争赋秋风

常凌歌的一席话让楚九歌摸不着头脑,一时间还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常凌歌会隐居在没人打扰的禁林之中了,估计就是因为他是从亡国不久的卫国王宫中逃出来的,为了躲避南君的追杀,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不过楚九歌虽然崇敬常凌歌,但他还是有理智的,他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道理,更何况他与常凌歌也只算得上是一面之jiāo,即使聊的投机,也不代表对方就值得他全心全意去托付。
他和常凌歌与荆轲和高渐离那样的生死之jiāo可不一样,何况世道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就不再是那么单纯,他就算没什么脑子,但做事总是要冷静的。
“恕我直言,既然你那么喜欢公子音,又为何隐居在此,而不是卧薪尝胆学越王勾践,暗中组织军队营救公子音呢?”
常凌歌听到楚九歌的反问,有些意外的望着后者。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早就不再是当年那个,只要眨眨眼就能勾的别人对他言听计从的卫国国师了。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答道:“有些事,我自不便与你细说,但你只要知道,我于你并无恶意即可。”
楚九歌难以置信的问道:“你以前一个字都不愿对我提起你的过去,如今却和盘托出,我哪知道你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不愿多去猜测别人,只因为我想单纯的活着,只要填饱肚子混日子就行了。拜托你,不要让我过的那么累好不好?”
常凌歌不为所动,镇定的举起茶壶,斟满了楚九歌面前的茶盏。
“莫要动气,不论何事,都要建立在你我二人全部同意的基础上,你若不愿,我也不便qiáng迫你。”
听了这话,楚九歌的怨气才稍稍平缓,此时此刻,他冷静下来了才发觉,自己刚刚有多么激动,明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为什么如此动怒?更何况,常凌歌愿意对他讲自己的事,也完完全全是因为信任他啊。
楚九歌想要道歉,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不过向他这种没什么心机的人,自然心里想什么,脸上就写什么。常凌歌看了他的神色,嘴上虽然微微笑着,心里却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至于楚九歌的发火,他也并不感觉意外,或者说,是在意料之中。只不过是他太过心急了,复国大业,取决于一朝一夕的细节,又怎是取决于一朝一夕的努力呢?
常凌歌望着茶盏上蒸腾的热气,总感觉自己遗忘了什么事,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只好再与楚九歌说些有的没的,不过显然,他们二人都没什么心思继续jiāo谈下去,于是茶局也就糙糙散了。
常凌歌知道,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这绝对会是楚九歌最后一次来到禁林,主动和他见面,但是,这也绝不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楚九歌走了,不仅仅是离开了禁林、离开了凤鸣山,更离开了他所熟悉的边陲小镇,带上他的古琴和仅有的几件衣裳,踏上了真正的流làng旅途。
他离开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在害怕。
楚九歌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不想与常凌歌这种政治人物扯上关系,害怕以后会波及到自己,但是他隐隐能够感觉到,他这次一离开,就永远也回不到以前了……
……或许在常凌歌开口对他讲述自己故事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注定无法做一个单纯的琴师了。
楚九歌知道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即使七国目前仍然保持着一种可笑的平衡,但这都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只要南君动一动手指就会大乱,就会生灵涂炭,是真正意义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不过没人愿意戳穿现状罢了,人们宁可活在自己创造出的和平假象之中。
楚九歌生活了数年之久的边陲小镇位于乌兰国的边境,它是七国之中,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掌管政权的国家,子民擅长骑马she箭,民风剽悍,是七国之中,实力最qiáng的国家,但由于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山势起伏过大,导致经济与文化落后,而与中原地区还有一条极为凶险的歧水作为阻隔,因此暂时还无法威胁中原地区的六国。
至于歧水,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河道的分支与歧路很多,而且水势汹涌,由乌兰国境内的高山直流入东海,对于中原和乌兰来说,既是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又是日后统一天下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