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对坐的许年和孟煜霜彼此被小火锅的热气阻挡,白茫茫中只看得见对面人的轮廓。孟煜霜给许年满斟,许年碰一下孟煜霜的杯道:“祝什么呢?就祝今天大雪,大雪快乐吧。”孟煜霜笑着饮了满杯。梅子酒味甘而不涩,入口清甜微酸不冲喉,然而酒不醉人人自醉,孟煜霜几杯酒下肚已经星眼微炀,面露笑意,颊带酡红,却是三分醉态。许年今晚格外的话多,许是这酸酸甜甜的酒烫出了儿时回忆,许年慢慢叨叨地给孟煜霜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吵架的,“我爸去南方之前,家里已经因为他们俩吵架经常冷锅冷灶的了,我妈不上班,天天在家里哭,我和哥哥都不愿意下学,下了学又要回去看他们吵。”许年的父亲本来在本地一家国营厂里上班,由于许年许砚山兄妹的爷爷奶奶去世的早,外婆又是体弱多病,许年的母亲便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许年那些童年时和哥哥一起在公园里放风筝、骑在父亲肩头看花看景的记忆就是在这一时期,那时候父亲宽裕的工资还不足以bào露他和母亲的矛盾,所以许年记忆中那时的父母亲也是恩爱和睦的。后来,经济形势在变化,许年的父亲不满足于厂里日渐缩水还拖延扣押的工资,打定了主意要去南方发展,要用全部的家底投资开一个轻纺厂,利用在厂里的时候留下的一些资源,许年的父亲打算好以后就长做对日出口这一块,可是许年的母亲安于本分惯了,这些年来不上班让她觉得丈夫再失去稳定的工作这个家就不堪一击了,如果丈夫生意失败,家里的老底都打了水漂,自己和孩子们的衣食都会成为问题。也是传统思维,许年的母亲认为现在这样有吃有穿的生活就足够了,即使丈夫的单位工资已经发不出来,她还认为这是老牌国企,靠得住,总比辞了工作再没有保障的好。夫妇二人从许年父亲有投资创业的想法开始口角起来,断断续续大吵小闹了一两年,许年母亲的自私、懒惰在一场场争吵中bào露了出来,也许是之前的生活过得太顺心,也许是许年的父亲终究不忍妻子再出去辛苦奔波,即使是吵架吵到最激烈夫妇二人进了家门都互不说话时,许年的母亲仍然没有出门去工作。最后许父一个人孤身去了南方的W市。
许父带着多年积攒下的资金、日本的客户人脉,和十几年来厂里技术jīng熟、对运营得心应手又同样对国企已经失望了的几个兄弟在南方艰难打拼。
许年和母亲和哥哥一起依靠着父亲每月艰难寄来的一点钱过活,孩子总是天然的依恋着母亲,许年的母亲再不济,也知道要尽力照顾好自己的一儿一女,独自一人照顾两个孩子,衣食住行无不为儿女cao尽了心。可是思维和见识的局限,使她除了向孩子们抱怨丈夫的不负责任、心太野之外,对许年兄妹的心灵成长方面,可谓是几乎没有浇灌过正能量。
许年的父亲在南方站稳脚跟后,想让妻子孩子都到南方来和自己团聚,可是长时间的分离和分开前无休止的争吵的记忆已经将两人的感qíng消磨殆尽,许年的母亲以不适应南方生活为由,拒绝了许年父亲的要求。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也让许年的母亲学会了坚qiáng,她现在自己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可是总也比之前过的有自尊。等到许年上小学后,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和孩子们的哭闹,qiáng行把许砚山和许年接到了W市自己的身边。许年来到父亲身边之后,除了对父亲的陌生和生活上的不适应之外,也对南方的繁华、整洁和井然有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终究是父亲,何况身边还有从小和自己形影不离的哥哥,许年的适应期度过的很快,对父亲也逐步转变了印象,父亲曾经在她眼里的对家庭不负责任现在已经逐步转变成了有眼界、有魄力。之前父亲供职的那家国企已在两年前宣告改制,其实就是变相倒闭,工人纷纷解散,据说现在那边连厂房都拆了。许年和哥哥跟着父亲,在W市一开始住在租的城郊结合部的自建房里,小学时搬到市里的老小区,初中的时候父亲已经买下一座现代公寓的复式,给许年兄妹请的家教、报的辅导班,更是一样都不输给W市本地的孩子们。两兄妹在南方的生活水准逐步在提高,寒暑假回老家,看到从前的家还是毫无变化,头几年是怀念的、兴奋的,后来除了回到母亲身边的喜悦外,许年两兄妹的心里就只剩下对故乡发展缓慢的麻木了。许年在W市眼看着从前住过的自建房那个村是如何被推倒盖起漂亮的小区的,小区外那条开满了各种水果店、外贸店的街,在许年刚来到W市的时候还是一片农田。父亲很忙,却还是每天尽量抽时间过问许年兄妹的生活、学习,其实父亲是个好人,许年和许砚山都已经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