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嫡_作者:莞尔wr(641)

2017-01-22 莞尔wr 宫斗文

  傅明华将太后手握紧了一些,认真道:

  “没有事,其实张缪就是不把脉,我也觉得没有大碍的,您不要担忧,还是好好将养身体,长命百岁才是。”

  太后微微一笑,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你是个好孩子,我唤你来,是有话想与你说的。”

  她咳了两声,温新要上前来为她揉背,她却抬手拒了,又示意温新离远一些。

  “今日殿中qíng形,元娘,你可看出了些什么?”

  她眼里蕴含了复杂之极的qíng绪,傅明华与她对视一眼,便点了点头,看太后才说话这半晌的功夫,便满额头的汗又沁出来了,身体可见实在是很虚。

  “我知道,您不要往心里去,晚辈的心中,都是希望您好好的。”

  傅明华叹了口气,双手将太后的手紧紧握住,她突然便笑了起来,眼中却有泪珠滚动:“我的儿,难为你年纪小小,却想得通透,还知来宽慰我了。”

  她一连咳了几声,才道:

  “元娘,当初先帝诛世家,灭世族的事,你想必也是知道的。”

  不知为何,傅明华心跳开始快了起来,血液加速流动,使她嘴巴发gān,喉间涩哑,一时竟开口说不出话来。

  太后也不是真要等她答案,自顾自接着便道:“世家之祸,我不说你也清楚。”

  前朝陈氏,便是毁在了世家手中的。

  第四百六十章 祸患

  到了后期,各地权势分割,朝廷竟无力管束各地世族、门阀等。

  朝中世家势力割据,各分阵营,真正忠于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有识之士大多掌握在世家手里。

  说起世族之祸,却是由来已久的。

  自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起,到后来汉高祖首下求贤诏,而开启察举制先河。

  地方长官在所治之内网罗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之辈,再举荐至朝廷,经过考核再任以官职。

  如此一来,有利有弊,因选材之权集中于皇帝、地方官员之手,官员对于选人有决定xing的影响,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等qíng况便十分严重了。

  到了后期,举荐有功者,当与所举官员联合一气,形成世族门阀,察举制被世家cao纵利用,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那个时期,便如世族的温chuáng般,谢氏、王氏等纷纷崛起。

  被举者前途远大,一步登天,豪族世家更是势力鼎盛,而寒门学子则被摒弃于权势的中心。

  世族掌控朝政,使当时政局混乱,选官问题上,世族与寒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直到魏国武皇帝去世后,魏文帝在大臣陈长文的建议下,正式开创了中正九品制。

  这是察举制的延伸,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三者并重。

  魏武帝并非出身名门,其祖父乃与名士对立。当时名士俱都看他不起,与他对抗,乡里评议之时,对武帝名声是一大打击。

  在当时武帝政权还需依靠地方士族名门,因其威望很高,不能完全废除评议,若是qiáng行为之,只会使人诟病。最终武帝只得将名士与政权合作,以设立中正官,对名士、门阀进行控制。

  这样做同样有利有弊,初时看来,武帝控制了世族、门阀及一些名士之流,使他们评议说话之时多有顾忌,但同时因为评议的合法化,也为世族、名门的发展筑下了基础。

  郡中正长官由郡任官员推举,这一举动将形成朋党的名士评论之流收归朝廷管束,将所选之人,制九格登用,将来考核以便任用。

  而中正亦分九品,重出身门第,上三品乃属上品,中正几乎都由二品担任,而二品又有参预推举之权,与此同时,二品中正几乎都出身门阀世族,这便使官吏选拨的大权受到了世族门阀的把持。

  以至于到后期,世族名门子弟年及弱冠,不经察举,直接由家族铨选入仕,借家族门第,得中正高品。

  那时谢氏之中,就有少年未及弱冠,便入仕任高官厚位。

  至后期,州中正出现之后,世族门阀的势力在这一时间疯狂的发展。

  曾在晋时,有记载中,一年入仕二百零九人中,一百一十九人都出身自世族门阀。

  其余诸人,或多或少与世家大族亦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那时选拨官员,重门第而轻德才。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rǔ,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傅明华轻声的呢喃,这段话是指:三公的后代亦可继位为三公,王卿贵族的后代亦是王卿,贫贱的人地位一直低下,贵族依旧身份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