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撩汉日常_作者:九小二(270)

2017-01-09 九小二

  收到消息的陶五敬带兵绕了个远路,在肃州与巫宁和汇合,一面抵挡极西大军的西路军继续向东,一边与长孙伯毅合围迅速剿杀极西大军的东路军。

  解钧无法安心待在晋阳,便带上身怀六甲的解夫人回京,与长孙伯毅书信来往。桓致也将桓家军带来长安,在长安城西郊严阵以待。

  长安城外烽火连天,城内的人也是备受煎熬。

  长孙伯毅御驾亲征,黎绍自然就要走出后宫,临朝监政,原本这也是众望所归的事qíng,可半个月过去,一众大臣终于发现他们竟是一点儿都不了解黎绍,原以为黎绍温文尔雅,必是仁慈,结果却发现黎绍不愧是黎氏出身,他天生就不可能是个良善之辈。

  大清早的,宣政殿内鸦雀无声,无法预测今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坐在殿内的大臣们皆是惶恐不安。

  “殿――下――至――”

  听得岳峰的这一声唱诺,大臣们齐齐打了个激灵,纷纷起身,十分整齐地跪地叩拜。

  黎绍信步入殿,脸上的笑容日渐寡淡,连那以往在大臣眼中风度翩翩的鹿纹白袍此时都仿佛泛着一层冷光,叫人胆寒。

  稳稳地坐在龙椅上,黎绍的视线在殿内打了个转,然后才淡然道一句“起身”,等大臣们都各自坐好,黎绍才又开口。

  “昨日本宫收到了这样一本奏折。”

  一听到这句开场白,大臣们便知道今天又有人要倒霉了,有人掐指一算,然后颇为同qíng地看向工部尚书。

  果然,黎绍从岳峰的手上拿过一本奏折,徐徐展开:“昨日工部尚书齐大人给本宫送了这样的一封奏折,问本宫说又到了江水沿岸要发洪灾的季节,该如何处理。”

  工部尚书的心头一颤,将自己昨日写的奏折反复琢磨几遍,却没发现有哪一个字用的不妥。

  自从这位殿下临朝监政之后,他们写一本奏折要花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了。

  黎绍不急不缓地继续说道:“齐尚书你这工部尚书当了几年了?江水沿岸几乎每年都要发洪灾,修堤筑坝的事qíng每年都是工部在做,作为两朝元老,你却还要问本宫怎么处理?本宫替你想出法子之后,要不要本宫顺手帮你把事qíng办完?”

  齐尚书赶忙出列,跪伏在黎绍面前:“殿下恕罪!”

  黎绍把奏折合上,冷冽的视线从一群低着头的大臣身上扫过:“陛下聘你们入朝为官,是要让你们为君分忧,可不是让你们给陛下添乱的,若事事都要陛下想出了法子教给你们,那还要你们何用?陛下还缺个跑腿的人吗?!”

  “殿下恕罪!”这一下宣政殿内的所有大臣都跪下了。

  黎绍冷哼一声,扬手就将奏折摔在了齐尚书面前:“重拟一本奏折,给本宫写明解决办法、人员调度和预算明细,傍晚之前送到本宫手上。若再叫本宫瞧见这样没头没脑的奏折,本宫就让你那颗没用的脑袋去别的地方待着!”

  “臣遵旨,谢殿下宽宏。”齐尚书赶忙把奏折捡起来收好。

  “都起吧。”

  大臣们松一口气,蹑手蹑脚地起身坐好。

  听得岳峰喊了一声“有事起奏”,兵部尚书才稳步出列。

  “启禀殿下,昨日收到前线急报,说大军的兵甲、粮糙都需补充,兵甲臣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送往凉州,但粮糙就……”

  闻言,黎绍蹙眉:“长安的官仓里还剩多少?”

  兵部尚书摇头道:“回殿下,各地官仓的储备原本就不多,中原的三座官仓已经空了两座,这又赶上江南一带洪涝多发的季节,那边的官仓储粮够不够救济灾民都很难说。”

  他们就只有一年的积蓄,能有多少?

  “官仓里没有,就去看看谁家的私仓储备多,用比市价高一些的价格买回来。户部尚书?”

  “臣在。”户部尚书闻言出列,“启禀殿下,朝廷对私仓的存粮有严格的限制,但各地豪绅难免要仗着自己在地方的势力多存粮米,以便在粮米稀缺的季节高价出售,牟取bào利。不如就让各地官府将这些违法朝廷规定的私存粮米收缴上来,大概也足够前线大军支撑一段时日。”

  听了这一番话,黎绍思忖半晌才开口道:“先将消息放出去,就说朝廷要清查私仓,有违限令者必受重罚,但若主动上缴,可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