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宫女_作者:锦瑟华筝(776)

  长生在征的母妃同意后,进宫觐见皇后娘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长孙皇后大加赞赏,说以前每到冬天大家只是施粥或者送些棉衣而已,却没有长生想的周到。

  她把贵妇们组织起来捐嫁妆捐首饰,在京城定点施粥施棉衣,又把流落京城无法返乡的人发给路费勒令返乡,能自食其力的给找份合适的差事,病残老幼的拨付善款妥善安置。

  一时京城大街小巷再也见不到在瑟瑟寒风中乞讨的年迈和老幼之人。

  外祖母也捐了不少私房做为善款,她现在每日的重要事qíng一是陪伴外孙女长生,二是指点孙女金花做嫁妆。

  她身体健康,四世同堂,福寿双全,以农妇之身得封六品敕命夫人,生得一儿一女,家中现在银钱满箱,儿孙满堂,重孙和重外孙加起来已有十二个,年龄最大的都八岁了,等明年就十六个了。

  唯一的孙女也即将出嫁,最心爱的外孙女诸事顺遂,除了丈夫早走了几年没有看到这一切外,这一生再没什么遗憾。

  谢老夫人和裴老夫人等亲眷听说后都说她是难得的全福之人,不但自己福气大,还给别人带来了莫大的福份,比如说淮安王妃,要不是寿康太君哪里能平空冒出这么大一个亲生女儿,而德孝公主则完全是因为她才拣了一条命,直说要沾沾她的福气。

  长生如今只盼着她健健康康长长寿寿,让她有个能承欢膝下的外祖母,也有一个能真正约束住周王两家的人,替她扫清后患。

  明净还是忙的不可开jiāo,他想趁长生身子还不笨重的时候,带她回一趟郡伯府,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旧物,然后修缮整理添置家俱,尽量恢复原样赶在年前让老夫人搬进去,儿孙绕膝,在丈夫的宅子里养老送终,是她心中最圆满的人生。

  他想借着此举打动老夫人,请她同意太姨娘恢复谢家妾室身份,还是上了族谱的贵妾。

  太姨娘在公主府虽然有儿媳妇细心照料,还有儿子和未来的孙子承欢膝下,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但她还是心心念念希望能以丈夫妾室的身份在他的宅子里养老送终,将来附葬在他和老夫人身边,共同承受后辈儿孙的香火。

  长生虽然无法理解,却还是尊重她老人家的选择,在她的观念中这可能才是一生最终的归宿。

  不管她和明净愿不愿意,老夫人总是一家之主,很多事都要她点头同意,他们是福祸相依的一家人,一条绳上拴的蚂蚱,有些事qíng只能妥协。

  明净还要替徐大伯寻找儿子,这是他和长生的一件心事,不然的话总觉得对不起老两口,好在已经有了线索,派去的人又很得力,想必也要不了多久了。

  还有一些谢府旧仆,谢家遇赦后一些旧仆陆续找到了田庄上门投靠,老夫人身边忠心第一人瑞姑听说也找上门去了,现在和以前一样在老夫人身边服侍。

  无论老夫人待她如何,都是她的主人,她没有亲人,没有依傍,除了服侍人再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守在主人身边养老送终,就是她这一辈子的使命。

  她年纪大了一直卖不出去,每日做些脏污繁重活计混口饭吃,后来生了重病昏昏沉沉地被赶了出去,奄奄一息地倒在街头差点死去。

  还好她被一个师太所救,花钱治好了她的病,又把她带到庵里容身,她写的一手好字,每日帮忙抄写经书或者做些杂活混口饭吃。

  那个尼庵在京城南边的终南山里,消息闭塞,来往烧香也都是一问三不知的村妇,所以她一直不知道谢家的消息,好不容易托师太打听到了谢家的消息,她放心不下旧主,立即辞别前去,也算是全了主仆之qíng。

  后来还有一些旧仆陆续找到了安阳郡主府和德孝公主府,年轻或者有一技之长大都已有出路,来的大都是年迈无依又无人肯买的,凡是查了没有恶行和来历清白的,就另办了卖身契重入谢家奴籍,有的送到旧主身边服侍,无主可依的又做不了什么活的就送到庄子上安置,不让他们再受苦。

  但是有的人,比如明净的奶娘秦妈却一直没有下落。她们一家都是谢府的家生子,家中还有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谢府被抄后,全家都被官卖,后来不知流落何处。

  只能说明她们一家被卖到远处了,不是消息不通就是路远难及,若是在京城附近早就听到谢家的消息找上门了。

  不找到她不但明净实在难以心安,太姨娘心里也不好受,好在她有儿孙依靠,如果一家人能卖在一处,可能日子还过得不差吧。他已经托人到处打听,希望能接回她安享晚年,最少也要知道她过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