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明月_作者:蓝云舒【3部完结+番外】(861)

2016-11-16 蓝云舒 古言

  眼见前面就是建福门,突然有人惊奇地“咦”了一声——原本应该在门外散去的新任官员们有不少人不知为何竟滞留在了门口,原本应该肃立两旁的门卫似乎正在盘问着什么。待得他们走近一些,好些的人更是直勾勾地看了过来。

  苏味道正瞧得纳闷,门口已有人高声问道:“敢问霍标、张茂、许弘毅、苏味道可在?”

  几人相视一眼,都有些莫名其妙,霍标一拨众人,大步上前,抱了抱手:“不知这位将军有何吩咐。”

  发问的侍卫头领声音冰冷:“长安县县尉在门外等着各位。有一桩人命官司,还要请诸位过去协查一二!”

  大唐明月卷六谁家天下

  卷六第一章人命大案惊天逆转

  对于长安城的市井男女来说,人生里最不能错过热闹有三桩,一是chūn日去大慈恩寺旁听高僧俗讲,二是元宵在西市街头参乎胡人踏歌,三是随时到县衙门口围观人间奇案。尤其是这第三桩,因为可遇而不可求,更是分外要紧。若能赶上什么毒杀亲夫、残nüè前子的人伦惨剧,那便足以充当一生一世的谈资,便是发白牙松之时,也能拍着大腿跟后生们感叹:“你是没赶上永徽年间的那次毒妇游街哟!”

  这个“哟”字,自然要说得回肠dàng气,就如记忆里那一去不复返的大好时光。

  因此,咸亨元年的chūn末夏初,当长安县的一次泼皮争产渐渐演变成带有香艳色彩的人命大案,又陆续拉扯进了几位刚刚入选的官家人时,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

  这一日,晨鼓刚刚响起,长安县县衙门前的空地上就有人开始探头探脑,待得红日初升,附近里坊的闲人已三五成群地聚拢了过来,没过多久,住得远些的好汉们也陆续赶到,连小贩们都闻风而至,在渐成气候的人群里高声兜售着刚刚收来的胡饼和浆水。

  等到太阳爬上了衙门前那棵老槐树的枝头,这里已是人头攒动,除了满脸兴奋的各路闲人,居然还有不少看上去极为体面的人物——那打扮低调、言谈文雅的,多半是昨日才拿到告身的新晋官员,那装束利索、神色倨傲的,自然是给贵人办差的管事。他们的到来,不但让县衙前围观群众的档次陡然上升,连带着附近几个酒楼靠窗雅室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视线最好的几间已涨到了五千钱一间,而且还在持续攀升。

  离县衙最近的薛记酒铺里,掌柜抬头看了看座无虚席的大堂,低头又看了看柜台下钱盒里那些闪闪发亮的金饼金块,眼睛已眯成了两条fèng。

  他的头顶上一阵脚步声响,几个闲汉笑嘻嘻地走下楼梯,围拢在柜台前,领头的抬手便丢了块金灿灿的东西进来。

  掌柜低头一看,半边眉头顿时挑得老高。闲汉低声笑道:“这是最后一间了,某掂量着得有二两,成色也好,足足抵得一万钱,掌柜是夹一半下来,还是待会儿让我家兄弟过来装钱?”

  掌柜毫不犹豫拿起夹子,瞧准地方一用力,金饼齐齐整整断成两半:“四郎挑一块去!”

  领头的闲汉哈哈一笑,眼珠在两块金子间滴溜溜转了七八个来回,才貌似随意地抓了一块:“掌柜果然痛快,下回再有这样的活计,一定记得叫上咱们兄弟!”

  掌柜苦笑着点头:“这还用四郎吩咐?只是就不晓得会是哪年哪月了!”

  闲汉也是一拍脑门,也是,长安城有刑部,有大理寺,有雍州府,官家人平日可是不会到县衙来受审的,自然也没有这么多贵人旁观。这种大清早帮店家先占了雅室,回头卖给贵客,再把收入与店家二一添作五的巧宗儿,当真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了!

  两人脸对脸叹了口气,意犹未尽地正想感慨几句,店门口的伙计却突然拉长了声音:“这位郎君,里面请!”

  这声调分明是又有贵客上门,几人忙都回头去看,却见从门口进来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件不起眼的玉色素面长袍,只是眉目俊逸出众,神qíng闲适清冷,那容光与贵气仿佛把整间堂屋都映亮了几分。

  伙计们都忙得脱不开身,掌柜赶紧从柜台后迎了出来:“这位郎君……”

  来人并未答话,他身后的小厮抢上一步道:“我家阿郎要一间靠窗雅座。”掌柜的脸顿时皱成了苦瓜:“不敢欺瞒贵客,当真是一间都没有了。”